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局作出的戰略部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守好‘三農’基本盤至關重要、不容有失。”表達了黨中央加強“三農”工作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向全社會發出重農強農的強烈信號。完成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要從國情農情出發,答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時代命題。
一、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黨的二十大報告及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這是對新時代“三農”工作形勢的清醒認識,是在告誡全黨全社會,要正視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存在短板的問題,針對農業農村發展相對滯后于工業城鎮這一世界普遍存在的問題,面對農村人口多和人均耕地少的國情,要解決好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問題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要攻堅克難,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讓鄉村振興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讓鄉村振興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2019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以黨內法規形式把黨領導農村工作的傳統、要求、政策等確定下來,明確了新時代黨加強對農村工作領導的指導思想、原則要求、工作范圍和對象、主要任務、機構職責、隊伍建設等,完善了黨全面領導“三農”工作的體制和工作機制。空談誤國,實干興邦。2021年4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為聚集全社會力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法律保障。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延安考察時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把富民政策一項一項落實好,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老鄉們生活越來越紅火。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黨領導“三農”工作原則不動搖,健全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堅強保證。要堅持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縣委書記要當好“一線總指揮”。守好“三農”基本盤,端牢中國人飯碗,已經成為全社會共識。
從重塑工農城鄉關系的廣闊視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十年來,中國共產黨探索工農城鄉發展規律,保持歷史耐心,注重處理好工農城鄉關系和夯實農業農村基礎的戰略定力,著力破解農業農村發展滯后于工業城鎮的“一條腿短、一條腿長”問題。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黨的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我國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應該有能力、有條件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順利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為了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來把握和處理工農關系、城鄉關系。新時代十年來,我們黨進一步明確并加快形成以“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為內涵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推動形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政策合力和工作合力。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財力保障都要轉移到鄉村振興上來。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從體制機制上對保障投入、人才等方面作出安排,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壓實地方政府投入責任,健全政府投資與金融、社會投入聯動機制,鼓勵將符合條件的項目打捆打包按規定由市場主體實施,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按市場化原則更多投向農業農村,從健全多元投入機制上保障鄉村振興的投入;培養鄉村本土人才,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讓其留得下、能創業,從培養和引進相結合上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
二、立足國情農情建設農業強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夯實國家安全基礎,都離不開農業發展。要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切實抓好農業農村工作。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這是對農業強國內涵的科學把握。建設農業強國要體現中國特色,立足我國國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簡單照搬國外發展農業的現代化模式。
立足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建設農業強國的一個重要命題是如何基于大國小農的國情,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依托雙層經營體制發展農業,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在經營制度創新上,要基于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本質要求,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和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方向,把強化集體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實現農民集體成員權利同激活資源要素統一起來,搞好農村集體資源資產的權利分置和權能改革,讓廣大農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對穩步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作出部署。對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初期形成農戶承包地細碎化的歷史遺留問題,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在農民自愿前提下,結合農田建設、土地整治,總結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經驗,逐步加以解決。這強調了“小田并大田”不能一哄而起。對為數眾多的農戶經營規模小的問題,要正視其存在的必然性、局限性和積極意義,充分認識到小農戶家庭經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中國農業基本經營形態、具有較強發展韌性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在農業生產經營規模上堅持宜大則大、宜小則小,統籌兼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扶持小農戶,既把準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建設農業強國必由之路的前進方向,發揮其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又服務小農戶、提高小農戶、富裕小農戶,因地制宜地做好小規模農業的現代化這一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特定課題,使小農戶能夠共同邁向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尊重農民意愿、保障農民權益,防止土地過度集中到少數人手里,防止土地用途發生根本性變化,造成農村貧富差距過大。要讓農民成為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積極參與者和真正受益者。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此進一步作出制度安排,要求“健全社會資本通過流轉取得土地經營權的資格審查、項目審核和風險防范制度,切實保障農民利益。”在促進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時,既注重提高效率,又注重增進農民權益。
立足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發揮耕讀文化在建設農業強國中的軟實力優勢。中國創造了中華農耕文明,這一深厚歷史底蘊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要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接續多年對傳承保護農耕文化作出安排,明確要“深入實施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舉措。在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中賡續農耕文明,弘揚敦親睦鄰、誠信重禮等鄉風民俗,使鄉村更具人文魅力,更好地把耕讀文明這一軟實力優勢發揮出來,促進農業的文化傳承、休閑觀光等功能拓展提升和鄉村資源價值提升,進而增強農業競爭力和激發建設農業強國的動能。
立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促進生態美、農業強、百姓富的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黨的二十大報告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明確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之一,強調扎實推動鄉村生態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立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生態低碳農業。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新時代的鄉村不僅是農村居民繁衍生息的家園,也是城市居民文化體驗、休閑娛樂、養老養生的“后花園”。立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滿足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實現生態美、農業強、百姓富相互促進,是農業發展的一場深刻革命。
立足人口大國,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供給這一頭等大事。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堅決守牢糧食安全底線,對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的措施作出安排。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要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飯碗。這是在全球化新格局下夯實人口第一大國發展之基的戰略要求,是不同于傳統社會的重糧觀,是對治國理政中糧食安全方位認識的深化和創新,回答了新時代如何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建設農業強國的時代命題。
三、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建設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出發,著力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不充分問題,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對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作出安排。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農村現代化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條件,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鄉村建設目標的豐富和提升,是聚集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強國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系統推進鄉村實現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既增強鄉村的“外在美”又增強鄉村的“內在美”,統籌鄉村經濟價值、文化價值、生態價值的協調提升,以增強鄉村發展聚集力和內生動力,形成加快推進實現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
著力實現“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力解決農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持續改善。盡管如此,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仍然是現代化的短板,與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還有差距。黨的二十大報告從解決現代化中的農村短板出發,提出了到2035年“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要求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組織實施好鄉村建設行動,特別是要加快防疫、養老、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協調推進鄉村塑形和鑄魂。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中國式農村現代化在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實現“物”的現代化的同時,要立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特色歷史文化資源,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豐富農民的精神世界,把“富口袋”與“富腦袋”、塑形與鑄魂統一起來,促進農民全面發展。
扎實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扎實推動鄉村文化振興”。鄉村缺乏聚集力和精神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鄉村文化衰退。優秀鄉村文化能夠提振農村精氣神,增強農民凝聚力,孕育良好社會風尚。扎實推進鄉村文化振興,重鑄鄉魂,提升鄉村發展能力。
促進鄉村善治。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穩定有序。要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強法治教育,推進移風易俗,引導農民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自覺遵守村規民約。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要破解以“散”為特征的錯綜復雜的新情況新問題,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上下功夫,促進中國農村社會朝著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方向發展,繪就和美鄉村新畫卷。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經濟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責任編輯:肖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