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研究黨的二十大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相關論述,全面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積極促進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一、物質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物質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兩個重要維度,兩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一方面,物質生活富裕是精神生活富裕的前提。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恩格斯指出:“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論斷與中國古人所說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實質上是一個道理。也就是說,物質生活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只有首先滿足了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質生活條件,人們才會有更多的時間精力去追求和享受精神生活。如果物質生活貧困,精神生活富裕就無從談起。
另一方面,精神生活富裕對于物質生活富裕具有重要影響。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互相作用并對經濟基礎發生作用。并非只有經濟狀況才是原因,才是積極的,而其余一切都不過是消極的結果。這是在歸根到底總是得到實現的經濟必然性的基礎上的相互作用。”在恩格斯看來,政治、法律等思想,雖然在根本上受制于經濟基礎,但同時也對經濟基礎具有重要影響。如果社會成員精神生活富有,具有合乎社會經濟基礎的政治觀、法治觀、道德觀、科學觀、藝術觀等,就會為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物質生活富裕提供價值導向、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10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之所以取得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如果沒有正確的思想理論指導,精神生活貧乏,物欲膨脹,極端個人主義盛行,就會嚴重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富裕也無法真正實現。
一個健全的社會,必然是追求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社會,既追求物質條件、經濟指標,也追求精神享受、幸福指數;既追求自然生態的和諧,也追求精神世界的豐裕。
二、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時代提出的重大任務
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迫切要求,是時代提出的重大課題。一方面,實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需要。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經濟比較發達、物質生活比較富足、閑暇時間較為充裕的情況下,人民群眾在繼續追求物質生活共同富裕的同時,也必然要求接受更好的教育、開闊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品位。另一方面,實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社會精神面貌發生了一系列積極變化,社會心態理性平和、向上向好,全社會的文化自信明顯增強,全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極大提升。然而,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在一些人的精神生活中仍然存在著諸多不盡如人意的現象。比如,有的黨員干部精神動力不足、理想信念動搖,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仍然比較嚴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仍然有一定的市場。人們精神生活中的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阻礙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與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性質格格不入。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使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起來,真正實現物質富足、精神富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把“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列為到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之一,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列為未來五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主要目標任務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論,是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一大創新,也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大創新。
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路子應當怎么走?我們正在進行探索。”“這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我們要創造條件、完善制度,穩步朝著這個目標邁進。”
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一是用高質量發展為人民群眾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我們要深刻認識到,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事關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我們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積極推動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努力實現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為人民群眾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二是用分配制度改革讓人民群眾不斷增加獲得感。我們要深刻認識到,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我們要不斷完善分配制度,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從根本上消除影響社會公平正義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要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既要通過全體人民共同奮斗不斷把“蛋糕”做大做好,為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共同富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又要努力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不斷做大的“蛋糕”切好分好,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三是著力解決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共同富裕面臨的難題和困難。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在推動共同富裕過程中,我們面臨著很多難題,也面臨著很多困難。比如,如何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如何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如何使發展與共享相互促進、相互強化,如何提高低收入群體的發展能力,等等,都需要我們深入研究,一一破解。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述問題都是可以得到妥善解決的。
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精神生活水平。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為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明確政治方向。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中華文明,增強文化自信自強。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激發全社會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緊緊團結在一起。二是大力發展公共文化事業,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文化產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使我們創造的精神文化產品,能夠發揮陶冶人、引領人、造就人以及淳化社會風氣的作用,用富有時代氣息的中國精神凝聚起磅礴的中國力量。要把社會效益放在精神文化生產的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三是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建立學習型社會,為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持久動力。要堅定不移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發展,努力讓每個孩子都享有更好更公平的受教育機會。要建設一個人人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人民群眾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努力把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都調動起來。四是加強輿論引導,凈化網絡空間,為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創造良好環境。要加強對各種社會思潮的引導,對于錯誤思想和言論要及時“亮劍”,對于模糊認識要予以澄清,使人們明是非、辨善惡、知榮辱。要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做到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治網,讓人民群眾享受充滿正能量的網絡服務。
(作者:遼寧師范大學副校長)
責任編輯:薛 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