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在把有效需求不足問題擺在突出位置的同時,會議強調,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這就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的重要任務。
一、有效需求不足問題的原因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在深度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的同時,不斷提升國內供給質量和水平,著力釋放國內市場需求,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內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同時,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實施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外部需求穩步提升。但總的來看,隨著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需求提升的速度有所減緩,特別是新冠疫情以來,在經濟持續復蘇的過程中,有效需求不足成為了困擾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突出問題。
供給和需求的關系是市場經濟的基本關系,供給和需求的失衡是造成經濟波動和發展停滯的重要原因之一。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需求不足問題,主要是指有效需求不足,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從國民經濟構成來看,社會總需求包括私人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購買需求和凈出口需求四項內容,前三項為國內需求,凈出口需求屬于外部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既有國內需求不振的原因,也有外部需求不景氣的原因。
從國內需求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抓住西方發達國家進行國際產業轉移的歷史性機遇,發揮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的比較優勢,深度切入國際大循環,在比較短的時間里實現了經濟快速增長,社會總需求成為牽引供給側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發展奇跡。但是,由于長期布局在中低端產業,中國制造也出現了重復建設、產能過剩和過度競爭等一系列問題,這導致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企業投資需求增速降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創造新產業、引領未來發展的科技儲備遠遠不夠,產業還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由于“中國制造”的產業附加值不高,本土企業營收水平增長緩慢,利潤較為單薄,相關產業的勞動者收入增長不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消費和需求不振。同時,近年來由于企業上繳利稅水平下滑,而長期以來形成的“土地財政”又難以為繼,加之受到新冠疫情等一系列因素影響,政府財政壓力陡增,政府購買需求也相應減少。由此,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政府購買需求三個方面需求增長放緩,成為制約經濟增長的突出因素。
從外部環境來看。2008年以來,歐美發達國家相繼爆發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全球經濟持續低位運行。近年來,俄烏戰爭、巴以沖突等一系列突發事件又給全球經濟的緩慢復蘇蒙上了一層陰影。全球經濟不景氣造成我國對外貿易的持續疲軟,外部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不斷削弱,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不斷下降。2023年,貨物和服務凈出口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為負0.6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負11.4%。由此可見,當前中國經濟的內部需求和外部需求都面臨著比較大的不確定性,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不斷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實現2024年經濟社會發展既定目標,必須進一步擴大有效需求。一是要在“立”上下功夫,建立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二是要在“破”上做文章,破除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體制機制障礙。通過把“立”和“破”有機結合起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的優勢,堅持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協同發力,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雙引擎”。
二、建立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從社會總需求的內部構成看,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是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兩者之間存在緊密關聯,往往出現“消費-投資”互動增強機制。當消費者信心不足,持幣待購心理普遍,購買意愿低落時,產品銷售量隨之下降,銷售周期相應延長,這將降低企業的資本周轉速度。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資金周轉變得緊張,不得不下調經營前景和投資效益預期,現有生產線技術改造、產品更新升級以及新增投資項目都會受到影響,企業投資需求也將隨之下滑,原材料、能源、易耗品和中間產品的消費需求也將被削弱。進而造成企業投資走弱,勞動力用工也會受到連帶影響,這必然導致居民收入水平下降,消費需求減少,由此形成一個“消費-投資”螺旋式下滑態勢。因此,為將國民經濟運行狀態建立在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之上,首先要做的是立信心、立就業、立創新。
立信心。促進有效需求穩定增長,首先要提振消費者和投資者信心。我國是一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和生產能力的大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已經為我們擘畫了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美好藍圖。當前,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新質生產力醞釀勃發。經濟總量持續增長,202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126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2%,增速比2022年加快2.2個百分點。目前,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產業門類齊全,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四成以上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2023年,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0%,實體經濟發展再度得到重視。收入不斷提升,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上年名義增長6.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1%。其中,勞動報酬收入增速較快。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22053元,比上年增長7.1%,增速快于全國居民收入增速0.8個百分點。市場恢復迅速,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1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2%,其中,全國網上零售額15.4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1.0%。這些數據表明,我國經濟復蘇速度明顯加快,實體經濟投資勢頭十分強勁,居民消費在收入提升的保障下迅速恢復,消費者和投資者預期得到了有效改善,這為有效需求的進一步恢復和擴大奠定了良好基礎。
立就業。穩定就業和收入增長是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相互促進的重要中間環節。通過投資增加就業崗位,進而提高勞動者收入水平,有助于社會總需求真正轉化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從而達到拉動消費的作用。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更加突出就業優先導向,確保重點群體就業穩定。首先,要做好公共就業服務。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群團組織、行業協會、行業工會等要協同發力,促進企業用工需求和勞動力供給的精準對接,統籌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為困難群體提供就業兜底幫扶。其次,要幫助經營主體減負穩崗擴就業。統籌運用稅費減免、社保補貼、貸款貼息等政策,幫助市場經營主體穩定原有就業崗位,在技術改造和市場拓展中發現新的勞動需求,增加就業機會。最后,要不斷拓寬就業新渠道。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對外勞務輸出中挖掘新的就業增長點,千方百計促進就業擴容提質。
立創新。加大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力度,以更高質量的供給滿足消費需求,是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形成良性循環的重要舉措。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通過技術創新提高投入品質量。加快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領域的發展,聚焦核心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關鍵基礎軟件、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為產業鏈下游提供更為適用的要素投入品,為終端消費品生產提供高質量的裝備、能源和原材料投入品。通過標準創新帶動消費品升級。提高投資和生產過程中的技術、能耗、排放等標準,以投資升級帶動消費升級。例如,可制訂資源循環利用的各類標準,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同步加強回收循環利用,有利于挖掘國內有效需求的潛力、提升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提高能源資源使用效率和自給率。通過基礎設施創新為消費活動提供保障。重點支持新型基礎設施、共性技術攻關、節能減排降碳等領域建設。通過實施新型智能交通網絡、“東數西算”工程、5G網絡、千兆光網城市等一系列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為電子商務、網絡直播、社群團購、沉浸式文旅等新型消費方式提供更為強健的信息通信和物流運輸保障。通過場景創新為消費者提供沉浸式體驗。一方面,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積極打造文化街區、文化產業園、藝術聚集區,提升改造傳統商圈和商業購物中心,把文化、旅游、康養有機結合起來,為消費者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休閑體驗。另一方面,著力拓展數字消費場景。推動人工智能、虛擬現實、高清視頻等技術的深度融合,拓展社交、購物、娛樂、展覽等領域的技術應用,建設一批智慧商圈、智慧商店、智慧驛站,推廣智慧導覽、智能導流、虛實交互體驗等新型消費輔助形式。
三、破除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體制機制障礙
擴大有效需求,要破除各種體制機制障礙,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經濟學理論認為:消費規模越大,市場規模就越大。市場需求量一旦達到產業的技術經濟門檻值,原本企業內部的分工環節就獨立出來成為新行業,由此導致更多的投資需求。這些新企業將原先自身內部的分工環節變為獨立的產品或服務,這種投資活動本身就是在實施產品創新、工藝創新、組織創新。在這個過程中,新的消費需求、升級版的消費需求也會因此被激發出來,市場規模也將進一步擴大。市場催生分工,分工擴大市場,這就形成了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的內生互動機制。要讓這個機制運轉起來,最根本的就是通過擴大市場規模、提升交易空間。因此,必須破除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體制機制障礙,著力解決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問題,完善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使需求和供給在更大的市場范圍內精準對接,消費和投資通過更為暢通的渠道實現良性循環。為此,要著力開展以下三方面“破”的工作。
以統一的制度規范破除市場準入壁壘。堅持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破除不同所有制類型、不同規模、不同地區的微觀經濟主體在市場準入、要素獲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面受到的差異化待遇。在經營運行、標準制定、招投標、政府采購等方面,通過制訂統一的制度規則,平等對待各類微觀經濟主體。嚴格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嚴禁各地區各部門自行發布具有市場準入性質的負面清單,堅決破除針對企業的區域歧視,維護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的統一性、嚴肅性、權威性。
以統一的規制措施破除市場壟斷行為。普惠公平的市場環境是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前提。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競爭規則,構建覆蓋事前事中事后全環節的競爭政策實施機制,健全公平競爭審查機制,強化公平競爭審查剛性約束。加強和改進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重點破除地方保護壟斷、行政壟斷和數據平臺壟斷。推動清理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政策措施,保障經營主體自主經營權,既發揮好大企業的規模優勢,推動提升核心競爭力,又保護好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和創新活力。大力培育和弘揚公平競爭文化,推動形成認同公平競爭、踐行公平競爭的社會氛圍。
以統一的流通網絡破除要素流動障礙。建立緊密聯系的市場流通網絡,打通要素循環堵點,保障土地指標、勞動力、資金、技術、數據等各種生產要素依據統一的管理制度和規范,在行業、區域、城鄉和國內外自由流動。從各要素市場的具體要求來看,要健全城鄉統一的土地和勞動力市場,促進土地指標、勞動力和人才資源跨地區順暢流動;加快發展統一的資本市場,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防止脫實向虛;加快培育統一的技術和數據市場,催生新質生產力;建設全國統一的能源市場,在有效保障能源安全供應的前提下,結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有序推進全國能源市場建設;培育發展全國統一的生態環境市場,依托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用水權、排污權、用能權交易市場,實行統一規范的行業標準、交易監管機制。
(作者: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肖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