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11月30日召開的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中強調:“長三角區域要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共保聯治,是基于生態環境要素的空間流動性特征,以一體化舉措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突破單個行政區難以根治生態環境問題的困境。這是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推進長三角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行動綱領,也是從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的重大轉變,更體現著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律性認識已經達到新的境界。
一、深刻理解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戰略的重要內涵
生態環境共保聯治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的辯證唯物主義系統觀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黨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系統觀念指導實踐和推動工作,指出“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強調“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清潔的空氣、水和無污染的土壤,是涉及人民切身利益的最為重要的公共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其保持與維護具有典型外部性特征。若以局部的、割裂的思維處理一省一地的生態環境問題,必然陷入“各管一攤、相互掣肘”的困境。在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江蘇要全面融入和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加強同其他區域發展戰略和區域重大戰略的對接”。實施共保聯治戰略,既是以系統觀念為指引,破除區域行政壁壘,找到根治生態環境問題的思維創新,也是強調遵循生態環境的運行規律,以系統觀念塑造城市群綠色發展新優勢的生動體現。
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彰顯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蘊含的人民至上價值取向。黨的十八大以來,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調“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近年來,長三角區域面臨開發強度高、資源能源消耗量多、結構性污染突出、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壓力大等環境問題,亟待解決流域污染治理、跨區生態補償、生態環境共保機制欠缺等民生福祉問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生態環境作為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積極回應人民群眾關切,切實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就是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彰顯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懷和價值取向。
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是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方法論的生動闡釋。長三角區域是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論”的發源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拓展與深化,也是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在新時代的弘揚與創新。在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在2023年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三省一市生態保護紅線無縫銜接,推進重要生態屏障和生態廊道共同保護,加強大氣、水、土壤污染綜合防治,深入開展跨界水體共保聯治,加強節能減排降碳區域政策協同”。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正是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為確保污染綜合治理政策在長三角區域落地生效,提供的一套標本兼治、遠近結合、公平合理的科學方法論。
二、以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賦能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
實現生態保護紅線的無縫銜接,守住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生命線”。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代表性成果和重大制度創新,長三角區域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應考慮不同城市、不同利益群體、生態安全保護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多維平衡。依托生態環境共保聯治,以統籌一體的制度安排,突破以往不同區域各自為戰的困局。將生態紅線視作“生命線”,確保長三角區域的經濟社會生態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
加強大氣、水、土壤污染綜合防治,打出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組合拳”。大氣、水和土壤等環境要素具有明顯特征差異,意味著綜合防治范圍應當涵蓋整體區域而非局部點源,綜合防治對象包括多類污染物而非單類污染物,綜合防治目標涉及資源、經濟、社會、生態和公眾健康等多個目標而非單個目標。依托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完善區域大氣污染協同治理,開展跨界水體一體化保護,加強節能減排降碳區域政策協同,建立跨區域排污權交易制度,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增強長三角區域污染減排的系統性和整體性。
以清潔生產驅動構建綠色產業體系,打造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強引擎”。加快長三角區域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結構調整,推進產業體系綠色化、現代化。依托生態環境共保聯治,不同城市應立足自身稟賦優勢,形成互補協調的產業功能布局,確立共建共享的產業合作機制。既要促進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向清潔生產模式轉型,又要做強做優新興綠色低碳產業。瞄準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方向,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應用的數字產業,培育智能制造、新能源、綠色新材料等創新產業,支持與生態資源、創新資源相契合的高端服務業。
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注入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新能量”。長三角區域作為我國能源消費的重點區域,也是能源結構轉型的“排頭兵”。調整傳統能源結構、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對于長三角綠色生態一體化發展至關重要。依托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加快長三角能源一體化,加大省際間區域互濟置換力度,提升天然氣、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在生產生活領域的消費比重,推進跨區域配電網互濟互保建設工程,為長三角綠色生態一體化提供可靠、強勁、清潔的新能量。
強調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拓寬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快速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闡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區域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指明了前進方向。依托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將長三角區域蘊含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積極探索由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開展長三角一體化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以嚴厲的執法手段威懾破壞生態環境行為,以可觀的經濟收益激勵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為加速長三角綠色生態一體化開辟發展的新賽道。
三、著力構建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的長效機制
明確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的責任分擔機制。生態環境作為長三角三省一市共享的公共品,具有典型外部性特征,亟待利用制度約束將外部性內部化,增強城市間的共保聯治合力。其首要任務是明確長三角不同地區、不同層級行政主體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責任、權限和義務,建立健全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通過明確責任劃分,協調審議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的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項目和評估考核機制。形成外部巡視、內部監督相結合的生態環境監督機制,針對跨區域、影響惡劣的重大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依規依紀依法對相關責任方嚴肅追究責任。
提升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的政策協同機制。長三角不同城市的生態環境各具特點,其政策制度和標準規范不盡相同。依托生態環境共保聯治,長三角區域應遵循《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總體方案》,根據“共同商議、共同建設、共同治理、共同分享”的原則,建立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協商機制。針對涉及生態環保領域的嚴重失信企業和蓄意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著力協調環境執法標準,建立聯動執法聯席會議、常設聯絡員和重大案件會商督辦等長效機制,依托政策制度協同共筑綠色美麗長三角。
完善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的生態補償機制。長三角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涉及三省一市2.37億人的切身利益。完善落實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有利于明確生態保護權責、調動各方參與生態保護積極性。長三角區域應以《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為指導,以生態環境要素為實施對象,綜合考慮不同生態保護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生態保護成效,加快健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分類補償與綜合補償統籌兼顧、縱向補償與橫向補償協調推進、強化激勵與硬化約束協同發力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確保到2035年適應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基本定型。
增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的創新激勵機制。長三角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應綜合考慮時空特征差異、自然條件變化,以不斷迭代的技術裝備和高水平技術人才作支撐。長三角區域亟待以創新激勵機制整合要素資源和技術優勢,既要注重關鍵核心綠色技術的突破,也要鼓勵共性技術、支撐技術和衍生技術的發展。瞄準可再生能源、碳中和、廢棄物資源化等關鍵系統和技術方向,建立跨區域研發聯動共享機制,暢通跨區域高技術人才流動與安置機制,在重點產業領域建立跨區域、多模式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作者:安徽財經大學副校長)
責任編輯:孫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