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窥国产亚洲女爱视频在线,久久免费小视频黄色网站,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不卡顿,亚洲精品A∨在线国自产拍

讓中華民族的精神大廈巍然聳立

來源:《求是》2019/08 作者:本刊編輯部 2019-04-16 09:00:00

  1942年5月2日至23日,在延安整風期間,毛澤東同志親自主持召開了有文藝工作者、中央各部門負責人共100多人參加的延安文藝座談會。圖為延安文藝座談會代表合影(吳印咸/攝)。

  2017年,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們聯名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表達了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作貢獻的決心。2017年1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他們回信,勉勵他們扎根生活沃土,服務牧民群眾,推動文藝創新,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圖為2018年11月20日,烏蘭牧騎隊員們又一次奔赴牧區為牧民們表演節目。 新華社發 東哈達/攝

  2017年9月,由中國文聯等單位共同主辦的“百年巨匠——四十三位文學藝術大師作品展”在國家博物館舉行。圖為展覽現場。 光明日報記者 金聞/攝

  2015年1月,中央印發《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提出實施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規劃。圖為2015年12月入選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的25家智庫。 圖片來源: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

  1949年9月21日,在為新中國成立奠基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毛澤東同志充滿自信地宣示:“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

  彈指一揮間,70年過去了。中國人民在70年間創造了感天動地的人間奇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步履鏗鏘、勢不可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闊步走進新時代。新時代為我國文化文藝、哲學社會科學拓開了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大繁榮、大發展的新未來新希望在深切召喚。

  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親切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參加聯組會,發表重要講話。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真情關懷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以大道大德激勵他們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書寫好新中國70年這部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為黨和人民繼續前進提供強大精神激勵。

為國家立心 為民族鑄魂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思想為先導、以文化為支撐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文化文藝的繁榮興盛,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

  文化文藝、哲學社會科學,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一直有著特殊重要的位置。回眸往昔,在知青歲月,他如饑似渴博覽群書,為借閱《浮士德》跋涉30里山路;在河北正定履職,他力主修建榮國府、保護修繕文物古跡,重用作家賈大山,邀請“外腦”組建經濟顧問團、成立第一個農村研究所;在浙江主政,他主持制定實施包括建設文化大省在內的“八八戰略”;在上海主政,他提出“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建設文化大都市……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文藝、哲學社會科學念茲在茲、一以貫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出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等諸多重要會議,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為新時代文化文藝工作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繁榮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這篇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再次強調了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重要意義,指出文化文藝、哲學社會科學是一個靈魂的創作,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這“一個靈魂”、“兩個十分重要”,進一步闡明了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作用。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是一個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脈相通。五千年文明源流奔騰到如今,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民眾、為偉大祖國鼓與呼。這正是數千年來中華民族一直保持精神獨立性,擁有自己獨特精神世界的關鍵所在。

  我們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堅持用先進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斗力量,不斷以思想文化新覺醒、文化建設新成就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向前發展。在革命戰爭如火如荼的年代,毛澤東同志親自主持召開延安文藝座談會,深入回答了“為什么人”等事關我國文藝發展方向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推動文藝與人民相結合,形成了轟轟烈烈的“人民文藝”潮流;在革命圣地延安和各革命根據地,廣泛開展學習馬列主義理論活動,極大地提高了全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的理論和實踐能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文化文藝事業、哲學社會科學事業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堅定不移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文化文藝創作質量不斷提升,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加快推進,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作出了重要貢獻。

  隨著改革發展日益深入,國內外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人們的思想活躍度、觀念碰撞度前所未有,社會意識更加多元多樣多變,精神生活領域面臨一些不容回避的挑戰。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一些人價值觀缺失,是非、善惡、美丑的尺度發生變化甚至出現混亂,在一些人的價值觀上還產生了倒置。思想上、精神支柱上的種種問題,都能由此找到病根。

  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每前進一步,都需要有把全體人民凝聚起來的共同思想基礎。文化文藝、哲學社會科學擔負著立心鑄魂的重要使命,更加需要在正本清源上持續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不斷實現新作為,為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為國家立心、為民族鑄魂,守土盡責,創新創造,勇猛精進。

書寫偉大時代

  1000多年前的一個寒冬臘月,面對逝者如斯的長江波濤,江州司馬白居易深感于詩歌創作“嘲風雪、弄花草”的弊病,大聲疾呼:“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讓時代的八面來風給陳腐的詩歌注入新鮮的氣息和生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講話中再次引用這一名句,正是要重申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與時代同步伐、發時代之先聲、在時代發展中有所作為的“天職”。

  文藝創作、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與時代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這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從徹底唯物主義的立場上審視,文藝作品不是神秘靈感的產物,理論思維不是空洞冥想的結果,精神產品終歸是聳立于經濟基礎之上的精神上層建筑,與其所處時代的社會存在、社會關系息息相關。一切進步的文藝都是時代進步精神的生動寫照,一切優秀的作品都是崇高理想的深情禮贊。“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古今中外,文藝創作只有因時而興,乘勢而變,隨時代而行,才有生命力;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起點也必定始于問題,才能聽清時代聲音,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之問。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表彰了100名改革先鋒,許多作家藝術家、社會科學家榮登先鋒榜。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在時代深處與時代同頻共振,真實地、真誠地去感應時代、緊跟時代、引領時代、奉獻時代。

  今天,新時代的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是中華民族最接近偉大復興的時代,也是譜寫人類社會發展史新篇章的時代。這樣的時代,為我國文化文藝創作、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無比廣闊的空間和舞臺,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學術。中國的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已經創造了偉大成就,但還需要創造新的更加偉大的成就。新時代呼喚著杰出的文學家、藝術家、理論家,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有責任寫出中華民族的壯麗新史詩,不辜負新時代的期冀。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聚焦時代、觀照時代、反映時代,緊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主題,講好恢弘大氣的國家故事、感人肺腑的社會故事、勵志進取的個人故事,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這些都是新時代的期冀。

做人民的孺子牛

  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文藝創作、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根本問題。“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70多年前,滾滾延河水記錄了文藝為人民的歷史宣言,見證了一個政黨氣勢磅礴的思想樂章。以延安文藝座談會為起點,中國文化走出一條不同于以往數千年的新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一切成就都歸功于人民,一切榮耀都歸屬于人民。人民是推動社會變革和進步的決定力量,既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和豐富源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創作、為人民立言,不只是一個價值立場和取向問題,更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要求。只有扎根人民,與人民群眾同心同行,文化文藝和哲學社會科學的創作之源才能永不干涸,文學藝術和理論之樹才能永葆長青。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馬克思說過,“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世界上沒有抽象存在的文藝,也沒有純而又純的哲學社會科學,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起步受惠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其后的每一步發展壯大都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決定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研究導向。文藝創作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都必須首先回答好這個總前提,擺正這個“總開關”,作品的優秀與平庸、思想的先進與落后,都取決于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和選擇。脫離了人民,就必然被人民所“脫離”,創作出來的文化文藝、哲學社會科學作品就不會有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也就喪失了生命力。

  “我是誰?我是我們祖國無邊無際海洋里的一粒小小的水滴,我只有和我13億兄弟姐妹一起洶涌澎湃,才會深遠浩瀚”,“如果我硬要輕視或蹦離我13億海水兄弟姐妹,那么,我不是瞬間被蒸發得無影無蹤,就將會因干涸而中止生命”。作家柯巖曾經深情回憶,自己由一個小知識分子成長為人民作家,這一過程實質上就是懂得了“我是誰”、悟出了“為了誰”的道理。

  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創作、為人民立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以號脈診病為喻,生動深刻地闡明了文化文藝、哲學社會科學必須接地氣的真諦。面對現實的社會問題,到群眾中去、進行實地調查研究,也就是一個號脈的過程。號脈必須直面對象,打打電話發發郵件不行,搞“懸絲診脈”那一套也不行。只有深入實地,進入現場,面對面、心貼心,把脈號清楚了,才能心里透亮透亮的,知道社會肌體怎么樣,這個病是什么病,該怎么對癥下藥。

  文藝創作,必須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是扎根人民。關在象牙塔里不會有持久的文藝靈感和創作激情。那種把創作看作“一個人的風花雪月”、“身邊的小小的悲歡”,注定是沒有出路的。作家柳青在農村蹲點14年,對老百姓的了解真正做到了心心相通。中央或者省里的一個文件發下來,他會知道他的房東老大娘是哭還是笑。“勞動人民真正過著最深刻、最豐富的內心生活。”這是他對勞動人民最真心的敬重。

  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來說,同樣如此。“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遠離現實、閉門造車、空疏論道,一定出不了好成果。只有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的理想,走出象牙塔,到群眾中去,到實踐中去,到生活中去,下功夫深思細研,不斷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找到真問題,懂得群眾的所思所想,拿出解決問題、解答疑惑的思路辦法,形成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優秀成果。

精品是怎樣“煉”成的

  一個國家文化文藝、哲學社會科學的成就,最根本的是要體現在作品的水準上,體現在精品力作的數量、質量上。

  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講話中再次鮮明強調,要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指出,“沒有優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熱鬧、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過眼煙云”。

  什么是精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真正的精品力作,是深入人民精神世界,能夠觸及人的靈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鳴的。好作品、大作品鑄就了人類的文化高峰。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歐洲的古希臘時期對人類社會的人文發展如此重要,以至于人類“每一次新的飛躍都須回顧這一時期,并被它重新點燃”,最根本的,正是因為這些時期有大量永恒經典噴涌而出、千古流傳。

  精品應該怎樣“煉”成?習近平總書記從創作主體和創作方法兩個方面進行了深刻分析,提出了明確要求。

  就創作主體而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創作精品上,只想著走捷徑、搞速成,是成不了大師、成不了大家的。”道理講得再明白不過了。大師和大家不是自封的,不是靠做秀包裝出來的,而是靠扎扎實實的優秀作品立起來的。先有大作品,才有大師和大家。古往今來,凡被尊為大師和大家的,都是因為他們留下了非凡的精品力作。

  把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貫通起來看,就會發現他一貫重視和強調“以傳世之心打造傳世之作”。2014年,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他以福樓拜創作《包法利夫人》、曹雪芹創作《紅樓夢》為例,強調“凡是傳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篤定恒心、傾注心血的作品”;2016年,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他強調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執著堅守,耐得住寂寞,立志做大學問、真學問;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他強調指出,“那些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文藝精品,都是遠離浮躁、不求功利得來的,都是嘔心瀝血鑄就的”。這些重要論述其實都是在闡明一個道理:只有下一流的功夫,才能出一流的作品。浮躁是出精品的大敵,幻想靠“快消品”、靠自我炒作、靠花架子一夜成名,注定走不遠,更成不了大師和大家。

  就創作方法而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都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都應該有利于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今天,在我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近14億人民正上演著推動歷史巨變的活劇,國家改革發展,百姓生產生活,順與逆、得與失、樂與憂,真實地構成了氣象萬千的生活景象,充滿著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著激昂跳動的樂章,展現出色彩斑斕的畫面。這一切,為文藝創作、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一定要走出方寸天地,深入火熱一線,直面當下中國人民的真實存在,把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和當代中國人精彩生活表現好,把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闡釋好,創造出卓越的“中國文藝”、“中國學術”。

  “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原創性是好作品的標志。文藝創作、學術研究,最忌刻舟求劍、照貓畫虎、生搬硬套、依樣畫葫蘆。應當看到,這些年我國文藝創作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作品數量和質量都有了很大提升,推出了不少優秀作品,但與時代發展的要求相比、與人民群眾的期待相比還遠遠不夠,“低俗、庸俗、媚俗”、同質化、原創力不足等問題依然存在。現在,我國每年出版長篇小說超過1萬部,生產電視劇15000多集、各類影片超過1000部,發表的哲學社會科學論文、著作堪稱海量,但真正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精品力作還不夠多,有“高原”缺“高峰”的情況依然存在。要把創新精神貫穿文藝創作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全過程,大膽探索,銳意進取,不斷提高原創力、引領力。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辨之。”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戰線提出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要求,也是創作精品力作的前提和基礎。“四力”是一切創作均需遵循的認識論、方法論,是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潛心修煉的基本功。踐行“四力”的過程,就是創作優秀作品的過程:從走到生活深處,全身心地投入和參與實踐;到悉心觀察、細微體察,做顯微鏡式的剖析,做整體性的體認;再到深入思考、深度挖掘,去偽存真、去粗存精,吃透生活底蘊;直至水到渠成、落筆成章,寫出好作品。這是創作精品力作的“人間正道”。

立德是最高境界

  文以載道,士以弘道。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重藝德”、“樹立良好學術道德”、“為世人弘美德”。在這篇講話中,他更加鮮明地指出,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明大德、立大德,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

  為什么要對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反復強調“德”的問題?

  從根本上說,這是由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身份決定的。“樹德莫如滋”。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肩負著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重要職責,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理應以高遠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為社會作表率。同時,這一要求也是針對現實中的一些突出問題提出來的。一段時間以來,有的人不知自珍自重,投機取巧、沽名釣譽,表里不一、弄虛作假,甚至道德敗壞,與其身份很不相稱,對社會風氣造成很不好的影響。

  明大德、立大德,就要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在給牛犇同志的信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這一崇高目標和重要標準,深刻回答了新時代文藝工作者應該走什么樣的人生之路、藝術之路這一重大命題。具體而言,就是要樹立高遠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國情懷,把個人的藝術追求、學術理想同國家前途命運、民族命運緊緊結合在一起,同人民福祉緊緊結合在一起。“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我國社會主義文化文藝事業、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在黨的領導下一路走來,鑄就了紅色基因,形成了始終與黨和國家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優良傳統。一大批有理想有抱負的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堅定不移、百折不撓跟黨走,在黨的引領下追尋真理、追尋光明,用全部的才華、生命和熱血詮釋信仰、詮釋忠誠。在新時代,這個好傳統不能丟,這個底色不能變。

  胸中有大道,筆底起風雷。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擔當,就是要把崇高的價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入木三分的刻畫和揭示,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明大德、立大德,還要堅持高尚的職業道德和人格操守。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指出,“文藝界知名人士很多,社會影響力不小,大家不僅要在文藝創作上追求卓越,而且要在思想道德修養上追求卓越,更應身體力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做到言為士則、行為世范”。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誘惑干擾面前,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保持人格定力,知道該堅守什么、該堅拒什么,自覺抵制不分是非、顛倒黑白的錯誤傾向,自覺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自覺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要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嚴肅對待作品的社會效果,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學問統一起來。要珍惜自己的社會形象,在市場經濟大潮面前耐得住寂寞、穩得住心神,不為一時之利動搖、不為一時之譽急躁,決不當市場的奴隸。

  有容乃大、無欲則剛,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用王國維“治學三境界”來鼓勵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三境界”不僅是創作、治學漸進、漸悟、漸成的過程,也是創作者執著堅守人格的寫照。只要志存高遠,耐得住寂寞,最后必能出大作、成大器。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回望人民共和國70年壯麗征程,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有責任將這部“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呈現給世界;展望未來,把前無古人的偉大時代轉換為前無古人的偉大作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獨特創造、獨特優勢講清楚說明白,激勵國人,感動世界,是新時代賦予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光榮使命。站立新時代,由“高原”向“高峰”攀登,正逢其時,更當只爭朝夕!

標簽 -
網站編輯 - 王慧
評論 登錄新浪微博 @求是 發表評論。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并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