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創新的天地
《求是》雜志記者 梁佩韻 合肥日報記者 張春林
走進長三角,漫步巢湖畔,合肥科創魅力,正在精彩綻放。2021年合肥實現多項重大科學技術突破:“九章”、“祖沖之”上新,光存儲時間達1小時,“人造太陽”破千秒燃燒,證明凱勒幾何核心猜想……
“合肥這個地方是‘養人’的,培養出了這么多優秀人才,是創新的天地”,“安徽要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關鍵靠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到安徽考察,都對科技創新作出重要指示,為安徽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合肥在創新驅動的新征程上勇闖新路。
“從0到1”的突破。1056秒!2021年12月30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簡稱EAST)控制大廳里,正在運行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EAST再次創造新的世界紀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俗稱“人造太陽”,實驗目的是為了利用像太陽一樣的核聚變原理,在地球上建成可控核聚變電站,為人類提供近乎無限的清潔能源。EAST創造新的世界紀錄,標志著人類向核聚變能源應用邁出重要一步。
除了“人造太陽”驚艷亮相,近年來,合肥市一批“從0到1”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原創成果競相涌現。量子通信、動態存儲芯片等領域實現并跑領跑,悟空探秘、墨子傳信等重大科技成果世界矚目,托珠單抗診療方案、重組蛋白疫苗等助力全國抗疫。
樹高葉茂,系于根深。科技自立自強必須建立在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深厚根基上,需下“十年磨一劍”的苦功夫,需懷“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真定力。對于“人造太陽”、量子通信等重大戰略的基礎研究,早在幾十年前,安徽省、合肥市就開始全力支持,把科技創新作為栽樹工程,集聚國內外優勢科研力量協同攻關。正是多年默默無聞的付出,造就了今天一項項重要研究成果的相繼問世。
“創新之花”結出“產業碩果”。科技創新的使命在于“從0到1”的原始突破,更在于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推動創新成果產業化。
1988年出生的江如海,是合肥中科智馳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一直馳騁在“無人駕駛”廣闊征途上。鮮有人知的是,當年他帶領技術團隊積累了十余年的無人駕駛技術,卻由于缺少資金,無法轉化。關鍵時刻,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為其團隊提供將技術推向市場的平臺和啟動資金,以及超過70%的股權激勵。1年多時間,中科智馳就實現了從技術成果到量產盈利。像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這樣的協同創新平臺,合肥與大學大院大所大企累計共建了30個。以平臺創新為支點,合肥形成了高效運轉的科創產業“加速器”。
數據無言,卻振奮人心。2021年合肥平均每天誕生3.4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截至2022年1月24日,合肥市A股上市公司69家,居省會城市第7;其中科創板上市公司13家,居省會城市第2、全國城市第6。在國內生產總值突破萬億元城市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合肥位居全國城市第14、省會城市第6。合肥高新區在169家國家級高新區中綜合排名升至第8,合肥經開區在217家國家級經開區中綜合排名躍居第10。
圖為擁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合肥市委宣傳部供圖 張大崗/攝
如今的合肥,以芯片、平板顯示、裝備制造及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地標產業加速壯大,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政策鏈、資金鏈深度融合,各類市場主體“萬類霜天競自由”。
以體制創新激發創造活力。科學研究尤其是基礎研究具有周期長、難度大等特點,如何激勵科研人員在基礎研究領域長期攻關?很多科研人員感觸最深的是,合肥這塊地——土好,肥好,能出活兒。
張斗國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教授。中國科大濃厚的學術氛圍,合肥市良好的科研支持政策,讓他在光學領域已經潛心研究了十余年,取得了豐碩成果。合肥市實施科研經費包干制,對科研經費使用充分放權,讓科研人員自主管理經費,不僅提高了科研經費的使用效率,而且調動了科研人員增收節支的積極性。
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發展的新引擎,那么體制改革就是點燃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為最大程度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合肥在全國較早開展國家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試點等措施;采用多種投入方式支持各類主體創新創業;成立市委科技創新委員會,出臺科技創新條例,組建科創集團……以體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
“昨天的合肥靠創新起家,今天的合肥更要靠創新當家。我們既要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上繼續一路飛奔,也要在機制創新和方法創新上取得更大突破。”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虞愛華說,要在全市形成人人講創新、處處講創新、事事講創新的濃厚氛圍。
合肥這片創新創業的沃土,正在成為各方英才生夢之地、筑夢之家、圓夢之城。
記者手記: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創新是一條只爭朝夕、敢為人先的奮斗路,創新是一條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的奮進路。從“靠創新起家”到“靠創新當家”,合肥始終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尊重科研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積聚起創新創造的強大活力和濃厚氛圍,把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