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著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求是》雜志編輯部
“歡迎回家!”
2022年4月16日,在創下連續在軌飛行183天時長新紀錄后,神舟十三號3名航天員從浩瀚太空順利返回地球家園,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圓滿收官。中國載人航天向著星辰大海不斷進發,是中國科技事業勇攀高峰的生動寫照,是新時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充分體現。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當前,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中國要強大、中華民族要復興,必須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進,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科技整體水平大幅提升,我們完全有基礎、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乘勢而上,大展宏圖。”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2021年5月28日,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隆重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科學分析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大勢,深入總結黨領導下我國科技發展的百年歷程和輝煌成就,深刻闡明新發展階段實現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對加快推動世界科技強國建設作出全面系統部署:
第一,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第二,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第三,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
第四,構建開放創新生態,參與全球科技治理;
第五,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建設全球人才高地。
2021年12月9日,“天宮課堂”第一課開講,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進行太空授課。圖為學生們在中國科學技術館聽課。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科技創新,信心滿懷地指出:“只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我們就一定能夠不斷提高我國發展的競爭力和持續力,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主動、贏得未來。”要認真學習領會總書記《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篇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不斷激揚斗志、銳意進取,勇擔使命、拼搏奉獻,為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不懈奮斗!
我國科技創新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
風馳電掣的“獵豹”攝像機、“百米級、分鐘級”的精準氣象預報、京張線上世界首列無人駕駛的高鐵、奧運史上首次機器人水下傳遞火炬……北京冬奧會上一系列科技感、未來感十足的技術和設備,令世界驚嘆!“科技冬奧”的卓越表現,正是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事業大發展的生動展示。
今天,放眼神州大地,“中國芯”、“智能造”、“未來車”、“數據港”等硬核技術加快發展,科技創新按下“快進鍵”,全面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科技事業在黨和人民事業中始終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發揮了十分重要的戰略作用。”“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科技創新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
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回顧我們黨在各個歷史時期對科技事業的高度重視,系統梳理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取得的新突破、新跨越,對黨的十九大以來黨領導科技事業作出的戰略部署、取得的重大成就、積累的寶貴經驗作出全面總結。
——“堅持黨對科技事業的全面領導,觀大勢、謀全局、抓根本,形成高效的組織動員體系和統籌協調的科技資源配置模式。”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作為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目標,在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都作出重大戰略部署,牢牢把握科技創新的正確方向。從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到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從建設創新型國家到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從“三個面向”到“四個面向”……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親自謀劃、部署和推動一系列重大舉措,推動科技事業密集發力、加速跨越,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重要技術領域進入跟跑、并跑、領跑“三跑”并存階段,并跑、領跑的比例不斷擴大。國家創新能力綜合排名穩步提升,由2017年的世界第22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12位。
——“牢牢把握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以只爭朝夕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搶抓全球科技發展先機,在基礎前沿領域奮勇爭先。”基礎研究整體實力顯著加強,化學、材料、物理、工程等學科整體水平明顯提升。在量子信息、干細胞、腦科學等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成功組織了一批重大基礎研究任務,“嫦娥五號”實現地外天體采樣返回,“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羲和號”實現太陽探測零的突破,“懷柔一號”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完成一系列探測任務,“慧眼號”直接測量到迄今宇宙最強磁場,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已發現500多顆毫秒脈沖星,新一代“人造太陽”運行時間突破千秒,“雪龍2”號多次前往南極執行科考任務,“祖沖之二號”和“九章二號”實現量子優越性。散裂中子源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通過驗收。
2022年3月25日,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運。“華龍一號”是我國核電企業研發設計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壓水堆核電創新成果,已成為中國為世界貢獻的三代核電優選方案。圖為福清核電6號機組(右一)、5號機組(右二)。 新華社發 林善傳/攝
——“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帶動作用,努力在原始創新上取得新突破,在重要科技領域實現跨越發展,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加強創新鏈產業鏈融合。”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藍等領域積極搶占科技制高點。“海斗一號”成功實現萬米下潛并完成科考應用,“奮斗者”號投入常規科考應用,北斗衛星導航順利完成全球系統組網,神舟十三號順利完成任務返回地球,“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世界最強流深地核天體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首次實現千萬核心并行第一性原理計算模擬,“墨子號”實現無中繼千公里級量子密鑰分發。“天鯤號”首次試航成功。“國和一號”和“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取得新突破。“深海一號”生產儲油平臺正式投產。通過加強創新投入和布局,創新鏈對產業鏈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
——“全面部署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出臺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強化頂層設計,系統布局、整體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確立。進一步加強科技資源統籌配置,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不斷優化。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擴大科研相關自主權,深化科技評價改革,減輕了科研人員負擔。健全成果轉化制度、完善科技獎勵制度。完善分類評價機制,突出國家使命導向,出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硬措施。構建科技大監督格局,加強科研誠信和科技倫理體系建設,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斷提升。
——“著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營造良好人才創新生態環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激發廣大科技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我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快速增長,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高水平創新人才隊伍結構布局進一步優化,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不斷涌現,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成為科研主力。重大科研攻關對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依托重大創新基地培養了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院士制度進一步完善。
——“擴大科技領域開放合作,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積極參與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努力推動科技創新成果惠及更多國家和人民。”政府間科技合作穩步發展,與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創新對話機制,深入實施科技合作伙伴關系計劃。積極參與并牽頭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進入重大工程安裝階段,我國正式成為平方公里陣列天文臺成員國。“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成效明顯,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等取得豐碩成果。積極推動新冠肺炎疫情數據和信息共享,搭建面向全球的開放科學共享服務平臺,加強疫苗、藥物、檢測等方面的國際聯合研發合作,加入世衛組織牽頭組織的“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切實履行向全球提供疫苗等公共產品的莊嚴承諾。
“實踐證明,我國自主創新事業是大有可為的!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為的!”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新時代我國科技創新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廣大科技工作者作出的重要貢獻,深刻分析我國科技創新面臨的國內外形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演化趨勢,清晰指出我國科技領域需要繼續下大氣力解決的難點問題,進一步明確新發展階段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重點任務,對廣大科技工作者提出殷切希望:“要以與時俱進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氣、堅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集中攻關,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用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要推動海洋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把裝備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我們自己的裝備開發油氣資源,提高能源自給率,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2022年4月10日至1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海南考察調研,查看種業創新成果、了解海洋觀測設備與信息服務系統研發應用,諄諄囑托中,傳遞的是關鍵核心技術“靠自己”的堅定信心和戰略定力。
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要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篇重要講話中,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大力加強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沒有強大的基礎研究,很難產生原創性、變革性、顛覆性的關鍵核心技術。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然要求,是我們從未知到已知、從不確定性到確定性的必然選擇”。總書記要求加快制定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一是勇于探索、突出原創,拓展認識自然的邊界,開辟新的認知疆域。二是應用牽引、突破瓶頸,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面臨的實際問題中凝練科學問題,弄通“卡脖子”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原理。三是加大基礎研究財政投入力度、優化支出結構,形成持續穩定的投入機制。
2021年10月21日,在北京展覽館舉行的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上,一名兒童在中國商飛展臺觀看飛機模型。 新華社記者 才揚/攝
——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全力攻堅。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國防建設等領域面臨許多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科技攻關要堅持問題導向,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一是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二是在事關發展全局和國家安全的基礎核心領域,前瞻部署一批戰略性、儲備性技術研發項目,瞄準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三是優化財政科技投入,重點投向戰略性、關鍵性領域。
——加強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科技成果不僅要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還要完成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只有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才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鏈產業鏈融合,關鍵是要確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一是增強企業創新動力,正向激勵企業創新,反向倒逼企業創新。二是發揮企業出題者作用,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
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骨干引領作用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代表了國家科技創新的最高水平,是國家創新體系的中堅力量,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國家安全的“壓艙石”。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把建設一支體現國家意志、服務國家需求、代表國家水平的“國家隊”作為科技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新中國科技事業之所以能夠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用短短70多年的時間,就取得“兩彈一星”、載人航天與探月、北斗導航、載人深潛、量子科技等一系列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打造了一支黨領導下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黨和國家最需要的時候能夠挺身而出、迎難而上,發揮不可替代的核心骨干和引領帶動作用。
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指出:“世界科技強國競爭,比拼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都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
對國家實驗室,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按照‘四個面向’的要求,緊跟世界科技發展大勢,適應我國發展對科技發展提出的使命任務,多出戰略性、關鍵性重大科技成果,并同國家重點實驗室結合,形成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系”。
對國家科研機構,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著力解決影響制約國家發展全局和長遠利益的重大科技問題,加快建設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一方面要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另一方面要強化研究型大學建設同國家戰略目標、戰略任務的對接,努力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為培養更多杰出人才作出貢獻。
對科技領軍企業,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一方面要發揮市場需求、集成創新、組織平臺的優勢,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另一方面要以企業牽頭,整合集聚創新資源,提升我國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地區要立足自身優勢,結合產業發展需求,科學合理布局科技創新;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或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持續深入推動科技體制改革
“開展科技體制改革攻堅”,“加快建立保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制度體系”。2021年11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2021–2023年)》,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的步伐進一步加快。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有力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科技體制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發展,啃下了不少硬骨頭。但是,同新形勢新要求相比,我國科技體制仍存在一些短板。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
——更好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新型舉國體制,體現的是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把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面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未來的整體優勢。總書記強調,要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需求引導創新資源有效配置,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
——抓好完善評價制度等基礎改革。科技評價是科技活動的指揮棒,對科技事業的健康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為科技評價機制確立基本原則:堅持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全面準確反映成果創新水平、轉化應用績效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具體而言,在項目評價上,強調建立健全符合科研活動規律的評價制度;在人才評價上,強調“破四唯”和“立新標”并舉,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對關系科研人員切身利益的薪酬制度,總書記細細叮囑:“要支持科研事業單位探索試行更靈活的薪酬制度,穩定并強化從事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人員隊伍,為其安心科研提供保障。”
——做好科技管理改革“加減法”。科技管理對科研創新具有牽引規范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管理改革不能只做‘加法’,要善于做‘減法’”,要求“拿出更大的勇氣推動科技管理職能轉變”,按照抓戰略、抓改革、抓規劃、抓服務的定位,轉變作風,提升能力,減少分錢、分物、定項目等直接干預,強化規劃政策引導。針對科研人員反映的“管得太死”、“管得太細”等問題,總書記語氣堅定:“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讓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從繁瑣、不必要的體制機制束縛中解放出來!”
2021年10月21日,在北京展覽館舉行的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上,工作人員展示無人植物工廠水稻育種加速器中的水稻。 新華社記者 才揚/攝
——有力有序推進創新攻關的“揭榜掛帥”機制。把需要攻關的科研項目張榜,誰有本事誰揭榜,是深化科研管理改革的重大舉措。在“十四五”首批重點研發計劃中,部署實施了87項“榜單”任務,已取得一批標志性成果。習近平總書記重申:“創新不問出身,英雄不論出處。要改革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實行‘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總書記強調,一方面“要研究真問題,形成真榜、實榜”;另一方面“要真研究問題”,讓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領軍人才掛帥出征,“讓有真才實學的科技人員英雄有用武之地!”
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
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科技合作關系;簽訂110多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啟動50多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建設;參與涉及科技的200多個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
這組不斷增長的數字,直觀地記錄著我國不斷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積極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的前行步伐。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大背景下,創新資源在世界范圍內加快流動,各國經濟科技聯系更加緊密,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孤立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所有創新難題。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世界經濟復蘇面臨嚴峻挑戰,世界各國更加需要加強科技開放合作,共同應對時代挑戰,通過科技創新共同探索解決重要全球性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學技術具有世界性、時代性,是人類共同的財富。要統籌發展和安全,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聚焦氣候變化、人類健康等問題,加強同各國科研人員的聯合研發。”
——“要主動設計和牽頭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設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積極提出并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標志,對于增強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國際科技話語權具有深遠意義。自2018年3月國務院正式印發《積極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方案》以來,我國牽頭加強氣候變化、空間、健康、能源、農業等國際科技合作,取得一系列豐碩成果,為解決世界性重大科學難題貢獻了中國智慧。
——“科技是發展的利器,也可能成為風險的源頭。”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在促進社會發展、讓人類生活更加美好的同時,也衍生出復雜多樣的倫理風險。如何守住倫理底線、確保科技向善?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要前瞻研判科技發展帶來的規則沖突、社會風險、倫理挑戰,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倫理審查規則及監管框架”;“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讓科技更好增進人類福祉,讓中國科技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為進一步加強科技倫理治理,中辦、國辦于2022年3月印發《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對新時代我國科技倫理治理工作作出全面系統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任務和舉措。
培養造就一大批高水平創新人才
千秋偉業,人才為本。
“廣大人才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心懷‘國之大者’,為國分憂、為國解難、為國盡責。”
2021年9月27日,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盛贊為我國科技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們,殷殷之情溢于言表。全社會就是要營造氛圍,推動形成尊重人才的風尚,對他們的崇敬、熱愛、關心,要超過流量明星等,這是一個國家的希望所在。
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教育競爭。全部科技史都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我國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關鍵是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創造潛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人才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關鍵位置,親自關懷、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為新時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勁動力。
“我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國家、民族長遠發展的大計。”在《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建設全球人才高地”。一是更加重視人才自主培養,更加重視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培育。二是更加重視青年人才培養,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頂尖科技人才,穩定支持一批創新團隊,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三是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環境,形成崇尚科學的風尚,讓更多的青少年心懷科學夢想、樹立創新志向。四是構筑集聚全球優秀人才的科研創新高地,完善高端人才、專業人才來華工作、科研、交流的政策。總書記深切勉勵:“我國教育是能夠培養出大師來的,我們要有這個自信!”
科技創新、科研攻關是高強度智力勞動,需要穩定、持續、靜心地投入其中。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指出:“科技創新離不開科技人員持久的時間投入”,“保障時間就是保護創新能力!”強調“要建立讓科研人員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機制,讓科技人員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創新和研發活動”。怎樣為科研人員減負松綁?總書記提出明確要求:“決不能讓科技人員把大量時間花在一些無謂的迎來送往活動上,花在不必要的評審評價活動上,花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種種活動上!”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是國家科學技術界和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學術機構,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對兩院履行職責使命提出明確要求:發揮兩院作為國家隊的學術引領作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作用、創新人才培養作用,解決重大原創的科學問題,勇闖創新“無人區”,突破制約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強化兩院的國家高端智庫職能,發揮戰略科學家作用,積極開展咨詢評議,服務國家決策。中國科協是黨和政府聯系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總書記要求,中國科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更廣泛地把廣大科技工作者團結在黨的周圍。兩院院士是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院士提出做“四個表率”的殷切希望:做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表率,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做堅守學術道德、嚴謹治學的表率,做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表率。
科技創新大潮澎湃,千帆競發勇進者勝。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億萬中國人民團結起來,砥礪前行、奮勇攀登,勇于創新、頑強拼搏,一定能實現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