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同,新生活
《求是》雜志記者 曠思思
“北京的傳統文化特色在哪里?就是胡同。如果北京的胡同都消失了,都變成高樓大廈了,還怎么記得住鄉愁?”
2019年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前門東區,沿草廠四條胡同走訪察看街巷風貌,強調“老北京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胡同”,“我們搞現代化建設,既要把這個文化底蘊保留下來,又要讓胡同居民過上現代生活,要把二者結合好”。
前門東區共有46條胡同,是北京老城重要歷史片區,是北京這座千年古都深厚文化底蘊的重要體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前門東區在最大限度保護古都風貌、留住胡同韻味的同時,著力改善人居環境、提高生活品質,老胡同的居民過上了蒸蒸日上的新生活。
提升改造,讓“生活有里又有面兒”。走進草廠四條胡同,青磚灰瓦,陽光半灑,街上的喧囂漸漸隱去,古樸的青石板路蜿蜒向前,時光仿佛在這里慢下了腳步。
“找回了小時候的感覺,但又比那時候好太多了!”說起胡同變化,75歲的朱茂錦老人感慨萬千,“以前到處私搭亂建,垃圾成堆。電線密得跟蜘蛛網似的,不安全也不好看。公廁更別提了,不用打聽,聞著味兒就能找著。”
近年來,隨著疏解整治和提升改造,草廠胡同持續變樣。按照原有胡同肌理進行恢復性修建和保護性修繕,老胡同重現古樸風貌;拆除違建、架空線入地、見縫插綠,窄仄破舊的胡同日漸舒朗雅致;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電器廚衛設施便利又安全;干凈敞亮的胡同廁所里,新風系統、消毒滅蚊蠅設施、采暖設備一應俱全。
細節處更彰顯“繡花”功夫:空調外機加蓋統一灰色鏤空磚,助其“隱形”;“偽裝”成花盆的寵物便便箱,方便居民隨時清理寵物糞便;百余處上下臺階的“愛心扶手”、近300個院落里的感應式太陽能小夜燈,讓老人們的生活安心更暖心……目前,草廠胡同正“一院一策”打造更多“美麗院落”,更好滿足居民在“儲、廚、衛、浴、光、亮、停、綠”等方面的個性化需求。
精雕細琢,賦予胡同光鮮亮麗的“面子”,更給了居民整潔舒適的“里子”。“生活有里又有面兒。”朱茂錦說,“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愜意’!”
“小院議事廳”,議出居民順心順意。草廠四條44號院的“小院議事廳”內,來自街道、社區、居民等方面代表,正熱烈討論如何進一步提升改善胡同環境。
“胡同鋪什么材質的路面、兩側種什么綠植、廁所怎么改、垃圾分類怎么推動、傳統節日怎么慶祝等,社區內的大事小情和關系居民切身利益的各種問題,都在這里開展過討論”,小院議事廳“廳長”李彩仙介紹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設立“小院議事廳”,“居民的事居民議,居民的事居民定”,有利于增強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提高社區治理和服務的精準化、精細化水平。
圖為提升改造后的前門東區草廠胡同。 北京市東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在“小院議事廳”的帶動下,越來越多居民從“站著看”到“跟著干”,暢所欲言談問題、講訴求,齊心協力想辦法、拿主意,形成了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辦、民事民評的生動局面。
“過去,居民有啥問題,我們來決定怎么解決;如今,有什么事兒,大伙兒商量著來。”草廠社區黨委書記李崢說,“社區治理更精細,讓居民順心順意。”
“會館有戲”,文化豐盈精神生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定要把胡同的公共設施利用好,把胡同的公共服務搞上去,把文化內涵豐富起來,這樣“我們的胡同就活了,就能讓老百姓感受到胡同是個寶”。
歷史上前門東區商賈大戶云集、梨園名角薈萃、各地會館眾多。位于青云胡同22號的顏料會館,建于明代,是為數不多保存下來的晉商會館之一。沉寂多年后,如今顏料會館里再次響起了悠揚婉轉的戲曲唱腔,已有400多年歷史的古老建筑煥發新活力。
推動文藝院團演出進會館舊址,是首都文化建設的創新之舉。通過引入契合會館歷史特質的“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演出,讓歷史文脈與時代新風交相輝映,既激活百年會館資源,又豐盈百姓精神生活。
2021年10月以來,前門東區顏料會館、臨汾會館、臺灣會館聯動推出“會館有戲”系列演出近30場,聲樂表演、器樂演奏、魔術雜耍、相聲曲藝等輪番上演,既有傳統藝術經典演繹,又有現代元素精彩碰撞。文化浸潤心靈,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氣息,充盈在胡同深處,舒展在眼角眉梢。
記者手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北京前門東區胡同改造發展,既沒有一味大拆大建,也不是簡單原封不動,而是下足“繡花”功夫,推動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實踐證明,堅持守“舊”與創“新”有機融合,才能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實實在在的幸福感與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