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豐村里稻花香
《求是》雜志記者 侯亞景 眉山日報記者 陳文君
巴山蜀水,鐘靈毓秀。2022年6月8日,芒種時節剛過,習近平總書記赴四川考察,首站就來到岷江之畔的眉山市東坡區太和鎮永豐村,步入稻田看秧苗長勢,走進鄉村話接續振興。總書記對鄉親們說,中國共產黨執政,就是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一步步向前推進,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辦好,讓老百姓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總書記的殷殷話語,激勵著永豐村干部群眾矢志不渝跟黨走,奔向更加幸福的未來。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7月中旬,在永豐村高標準農田里,長勢喜人的水稻正值抽穗揚花期,夏風拂過,稻浪翻滾,昭示著豐收的希望。
“永豐村共有耕地面積6320畝,目前用于種植水稻面積5760畝,耕地種糧率達到了91%,其中,高標準農田面積3100畝、連片規模種植面積1500畝。”村黨委書記李雪平介紹,永豐村早在2009年就開始建設高標準農田,2015年在全省率先實現“耕、種、播、收”全程機械化生產,是全省標準化程度最高的高標準農田示范樣板之一。
近年來,永豐村依托水稻產業和技術優勢,建成了四川省規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種新技術中試基地。習近平總書記在永豐村考察時指出,水稻良種育種周期長,需要反復試驗篩選,我國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付出了艱辛努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確保老百姓豐衣足食作出了重要貢獻,功不可沒。總書記對農業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肯定,讓長期在永豐村駐點指導的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教授馬均深受鼓舞。馬均說,他將把總書記的關心關懷轉化為前進動力,帶領更多的農業科技工作者攻堅克難,力爭在水稻育種研究和種植培育技術推廣上取得更大突破。
推進農業現代化,既要靠農業專家,也要靠廣大農民。近年來,永豐村通過土地流轉把耕地集中起來,把種糧大戶動員起來,調動他們推廣水稻新品種新技術的積極性。2021年,全村畝均稻谷產量達到680公斤,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萬元。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時說永豐村是個好名字,寓意永遠豐收。”李雪平表示,永豐村將抓緊抓牢糧食生產,落實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不斷提升耕地質量和種糧水平,為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端牢中國飯碗作出貢獻。
“向美而行”。走進村子,一片生機勃勃的荷塘,便是近年來永豐村人居環境發生變化的點睛之筆,蘊藏著美麗鄉村建設的匠心與巧思。
“這片荷塘旁,有一個通過‘厭氧+人工濕地’方式打造的污水處理池,主要收集周邊25戶70余人的生活污水,經凈化處理后流入荷塘,既美化了村民生活環境,又通過蓮藕種植增加了集體收入。”駐村第一書記劉超介紹,村里類似的污水處理池還有5個。
村民李國清的家與荷塘僅隔一條村道,說到這些年村里的環境變化,他有些激動:“家里的旱廁改造了,生活污水排放有了著落,我們的生活環境真是越來越好了。”據了解,2019年,永豐村被確定為東坡區鄉村振興試點村之一,全面推進農村污水治理。根據村民居住的區域集中程度和戶數的多少,村里陸續采用3種污水收集處理方式,有效改善了周邊村民的生活環境。目前,全村污水處理率達到90%。
??圖為永豐村的高標準水稻種植基地。 侯建明/攝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近年來,永豐村大力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持續改善村容村貌,治理生活污水、改造廁所、安裝垃圾箱……一個個舉措是永豐村“向美而行”的生動注腳。
“小病不出村”。習近平總書記在永豐村考察時強調,鄉親們吃穿不愁后,最關心的就是醫藥問題。要加強鄉村衛生體系建設,保障好廣大農民群眾基本醫療。
1998年從衛校畢業回到永豐村工作至今,村醫周良倫見證了村里就醫環境的可喜變化:“剛參加工作時,醫藥箱里只有聽診器、溫度計、血壓測量儀這樣的‘老三件’。2019年,村里建成了全新的衛生站,配備了很多常見病診療設備,村民看病方便多了。”
除了基礎醫療設備的更新升級,農村常見病所需藥物的不斷豐富、集采藥品費用的大幅降低,也讓村民享受到了切實的福利。村民劉翠蘭是高血壓患者,需要長期服用降壓藥,“現在衛生站離我家很近,需要的藥品那里基本都有。這幾年我用的降壓藥價格下降了很多,一年下來光是藥費支出就能省下500多元,還能享受醫保報銷,大大減輕了看病負擔。”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標。目前,永豐村衛生站已與眉山大型醫院建立了遠程協作機制,市、縣級醫療機構每月還會派專家至少“坐一次診”、“巡一次村站”,大大提升了村級醫療服務能力,村民基本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就醫有保障。
記者手記: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近年來,永豐村大力發展糧食生產,不斷做強產業、做美環境、做實民生,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踏上新征程,永豐村干部群眾正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繪就新圖景,日子越來越有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