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成就“山河”
《求是》雜志記者 郭斐然 湖南日報記者 劉 勇
在五月的暖風里,伴隨一聲笛鳴,一班載著近500臺先進工程機械裝備的中歐班列山河智能專列,從湖南長沙啟程,駛往萬里之遙的歐洲。成立20多年來,山河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何以從小舢板成長為大輪船,乘風破浪駛出國門?答案是:創新。
2020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冒雨來到山河智能考察,走進公司生產車間,察看裝備制造流程,了解技術研發、生產制造情況。總書記強調,自主創新是企業的生命,是企業爬坡過坎、發展壯大的根本;關鍵核心技術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總書記的殷切話語,鼓舞著山河智能不斷朝著世界頂級裝備制造企業的目標前進。
堅定走創新這條“荊棘”之路。1999年,何清華教授為了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毅然“下海”創辦山河智能,誓要“將紙上的新東西變成能用的新產品”。同年,何清華團隊自主研制的第一臺液壓靜力壓樁機問世,山河智能的創新之路由此開啟。
對企業發展而言,道路千萬條,創新卻是最難的一條。特別是到了2006年,當山河智能在工程機械裝備領域站穩了腳跟,成功登陸深圳證券交易所之后,山河人沒有選擇松口氣、歇歇腳,挑可輕松賺錢的“大路貨”項目做,而是堅定走創新這條“荊棘”叢生之路,持續深耕工程機械裝備領域,并向研發難度更高的特種裝備和通用航空等新領域進軍。
“盡管難度大、成本高、短時間內難見收益,但國家越發展,就越需要這些新領域內的裝備,我們企業有義務有責任在這條路上走下去、闖過去”,何清華說。篳路藍縷,以啟山林。2020年9月,湖南成為全國第一個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拓展省份,省內外市場對通用航空設備的需求均出現井噴式增長,山河智能憑借在國內輕型運動飛機領域所取得的一系列首創性成果,迎來廣闊的市場前景。2021年,山河智能實現營業收入逾114億元。
勇攀高峰,堅決“不抄作業”。今年一季度,山河智能面向全球客戶發布8款地下工程高端裝備。其中,世界最高全液壓履帶式樁架的亮相尤其引人注目。
樁架是基礎施工必不可少的一種機械設備,主要用于打樁施工。高度,是衡量履帶式樁架的核心指標。高度越高,單次鉆孔的深度和力度就越大,就越能適應高難度的超級工程。但對工程機械制造而言,樁架每提高1米,確保其自身穩定和安全的難度就成倍增加。此前,國內最高履帶式樁架設計高度為48米。
“要做就做最高!”山河智能基礎裝備事業部第三研究院陳梓林研發團隊,瞄準樁架產品當今世界最高的60米級關口發起了沖鋒。沒有可借鑒的經驗,沒有可參考的圖紙,他們反復試驗,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題。
圖為山河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挖掘機設備。 湖南日報記者 郭立亮/攝
曾有人提出,樁架后懸臂裝配時若產生間隙,會帶動立柱晃動,是否直接采用目前成熟的日本產螺栓連接結構來解決問題?陳梓林和同事們回答:“不!自主創新就是堅決‘不抄作業’,否則哪能說掌握了關鍵核心技術?”最終,他們設計出多組楔形壓緊結構,不僅能消除間隙、解決晃動問題,還更方便拆裝運輸。這款樁架立桅高度達62米的“世界級”產品,從立項研發到產品下線,歷時僅10個月。
自主創新,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如今的山河智能,已是全球工程機械企業50強,打造出世界領先的旋挖鉆機、世界首創的引孔式靜力壓樁機……2021年,山河智能專利申報數量同比增長142%。
攻關智能化,賦能高質量發展。作為制造強國建設的主攻方向,發展智能制造對鞏固實體經濟根基、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河智能考察時,觀看了智能遙控挖掘機的演示。“就在總書記考察后不久,同款產品實現了批量交付。”山河智能特種裝備研究總院副院長劉昌盛自信地說,“現在只要有5G信號,使用山河智能的智能裝備即可實現跨越千萬里的遠程施工,有效破解了應急救援情況下、高危惡劣環境下的施工難題”。
“智能”已成為山河智能越來越耀眼的標識。目前,山河智能正在全力攻關數字孿生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在電腦里做一個高逼真的數字化樣機,進行虛擬試驗,得出各項數據,應用到產品的研發、生產、施工等環節,使原本可能需要多年的試制時間大幅度縮短,同時還可提升設備的作業效率、降低能耗”,山河智能共性技術研究院院長何松泉介紹道。推動設備數據互聯及能源管理,從個別生產環節智能化提升至整線生產智能化,一系列舉措,讓山河智能的挖掘機、旋挖鉆機最大月產能提升近三成。山河智能正以堅定的信念和執著的追求,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記者手記: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河智能時指出,“關鍵核心技術必須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制造業也一定要抓在我們自己手里”。山河智能把總書記的殷切囑托化作奮勇爭先、自主創新的巨大干勁,從大國工程建設不斷升級的需求出發,努力打贏一場場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為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