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嶄新篇章
《求是》雜志編輯部
時光鐫刻堅實的步伐,歷史見證壯闊的行進。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所進行的一切奮斗,就是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經過黨和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時刻,我們黨即將召開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二十大”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二十大要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戰略安排進行宏觀展望,重點部署未來5年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強調“要牢牢把握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戰略、新的舉措,繼續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團結奮斗,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嶄新篇章”。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推進的是什么樣的現代化,通往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路應該怎么走,如何開好局、起好步,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在思考和謀劃的重大問題。2020年10月29日,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必然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講話,從“正確認識國際國內形勢”、“全面把握新發展階段”、“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把握好幾個重要著力點”、“提高黨領導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等5個方面,對貫徹落實全會精神提出明確要求,闡明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戰略性重大問題。
未來5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搞好這5年的發展對于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至關重要。在全黨全國上下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的濃厚氛圍中,重溫習近平總書記這篇重要講話,深入學習領會總書記在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必將進一步凝聚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砥礪前行的磅礴力量,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奮勇前進!
牢牢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
“察勢者明,趨勢者智”。謀劃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必須深入分析國際國內大勢,科學把握面臨的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因勢而謀、順勢而為,才能掌握主動、贏得未來。
2022年8月21日,中歐班列(西安—漢堡)從西安國際港站開出。至此,中歐班列2022年累計開行10000列,較2021年提前10天破萬列;累計發送貨物97.2萬標箱,同比增長5%。 新華社發 唐振江/攝
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我國發展面臨著怎樣的國際國內形勢?如何對形勢作出正確的分析判斷?在《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必然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登高望遠、洞察大勢,深刻指出,“既要看到我國發展總體態勢是好的,我們完全有基礎、有條件、有能力取得新的偉大勝利,也要看到當前諸多矛盾疊加、風險挑戰顯著增多,我國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環境”,強調“必須堅持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發展觀,看清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紛繁復雜現象下的本質,做到臨危不亂、危中尋機、開拓進取、開辟新局,更好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從國際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演變期,國際環境日趨錯綜復雜。一方面,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國際形勢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民粹主義、排外主義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在世界大變局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前進,成為世界格局演變背后的主要推動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準確認識決定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走向的關鍵因素,牢牢把握戰略主動”。
——從國內看,我國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關鍵是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問題,積極拓展發展新空間”,并重點從3個方面對我們面臨的困難挑戰以及有利條件作出深刻分析、提出應對要求:
第一,深刻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增強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系統性。我國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些問題“歸結起來,就是發展不平衡發展不充分”。“發展不平衡,主要是各區域各領域各方面存在失衡現象,制約了整體發展水平提升”;“發展不充分,主要是我國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發展任務仍然很重”。總書記強調,推動解決這些問題,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既積極有為又持之以恒努力;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堅持系統觀念,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迅速,產銷量和保有量位居世界前列。2022年1—7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27.9萬輛和319.4萬輛,同比均增長1.2倍。圖為7月6日,滿載新能源汽車的貨車從廣西柳州汽車城一物流基地旁經過(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 黎寒池/攝
第二,深刻認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強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針對性。我國長期所處的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的狀況已經發生根本性改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體上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面對這些新特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有很多需求過去并不是緊迫的問題,現在人民群眾要求高了,我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工作水平也要相應提高”。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努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第三,深刻認識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增強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信心。我國經濟面臨周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疊加、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交織、外部沖擊和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碰頭等多重影響,困難前所未有,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面對重重困難,我們的信心和底氣來自哪里?習近平總書記從“根本保證”和“根本依托”兩個方面作出深刻闡述,即:“黨的堅強領導,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是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的根本保證”;“我國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豐富人力資源、完整產業體系、強大科技實力,以及我國全球最大最有潛力的市場,是我們推動經濟發展和抵御外部風險的根本依托”。
綜合分析國內外形勢,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科學判斷:“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我們的判斷是危和機并存、危中有機、危可轉機,機遇更具有戰略性、可塑性,挑戰更具有復雜性、全局性,挑戰前所未有,應對好了,機遇也就前所未有。”
機遇與挑戰相伴相生。在急劇動蕩、亂變交織的世界危中尋機、轉危為安、化危為機,方能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便是一個典型例子。面對疫情的巨大沖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人民奮力抗擊,不僅最大程度保護了人民生命健康,而且最大程度穩住了經濟社會發展基本盤,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我國何以成為“全球抗疫成功的典范”,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何以“實現更快躍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其中的經驗和道理,要好好思考和把握”。
重要戰略機遇期,由內外部因素綜合塑造而成,內因更具決定性意義。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并深刻闡明我國發展具有“五個戰略性有利條件”,即: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有持續快速發展積累的堅實基礎,有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有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這一重大論斷,對新時代新征程我國面臨的戰略機遇和顯著優勢進行了精辟概括和深刻闡釋,把我們黨對重要戰略機遇期的認識和把握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實踐一再證明,能否在歷史關鍵節點判斷準、利用好戰略機遇,將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產生全局性、長遠性、決定性影響。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昭告全黨:“我們要增強機遇意識、風險意識,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勇于開頂風船,善于化危為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實現這一偉大目標,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是一場一代又一代人為之奮斗的接力跑,必須經由一系列任務不同、接續推進的發展階段才能最終達成。經過長期不懈努力、奮勇開拓,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
新發展階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一個階段,同時是其中經過幾十年積累、站到了新的起點上的一個階段;是我們黨帶領人民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歷史性跨越的新階段。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的角度,深刻闡明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重大意義,強調“這在我國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大跨越”。
近代之后,無數仁人志士不屈不撓,苦苦尋求中國現代化之路,但都沒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歷史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夠帶領中國人民找到現代化的正確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全面回顧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孜孜探索中國現代化建設的艱辛歷程,深刻指出,“我們走過彎路,也遭遇過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挫折,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意志和決心始終沒有動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黨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認識上不斷深入、在戰略上不斷成熟、在實踐上不斷豐富,加速了我國現代化發展進程,為新發展階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了實踐基礎、理論基礎、制度基礎”。今天,經過長期探索和實踐,特別是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重大創新突破,我國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備了更有利的條件、更堅實的基礎。
通向現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條。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我們推進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國情的中國特色。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從5個方面精辟概括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特征:
“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中國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國,也是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規模龐大是中國的基本國情。我國14億多人口要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其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的總和,將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在人類歷史上是一件有深遠影響的大事”。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所有人共富還是少數人富裕,這是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根本區別。我們既堅持做大蛋糕,又注重分好蛋糕,使全體人民共享現代化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國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提升,社會主義現代化才能順利向前推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現代化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
日前,北大荒集團閆家崗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的稻田畫正式對外開放。該片稻田應用了5G核心網加上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農業生產“感聯智控”。圖為2022年8月20日,游客在示范區觀光并了解農業科技。 新華社記者 張濤/攝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走的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綠色低碳的新型發展道路,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否則資源環境的壓力不可承受”。
“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一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走的是暴力掠奪殖民地的道路,是以其他國家落后為代價的現代化。中國始終堅持在維護世界和平中推動發展,在推動發展中促進世界和平。我國的現代化之路與奉行霸權主義、擴張主義的西方現代化有著本質的不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現代化強調同世界各國互利共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努力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
黨領導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實踐表明,中國式現代化既切合中國實際,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也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習近平總書記鄭重宣示:“我國要堅定不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川藏鐵路建設穩步推進,沿江沿海等交通戰略骨干通道重點路段、廣州深圳等一批樞紐機場改擴建工程加快實施;“東數西算”、“華龍一號”等重大工程扎實推進,中國特色的國家實驗室體系加快構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型企業成長壯大;大力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鼓勵產業鏈龍頭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產業鏈供應鏈提質升級,根基強壯;抓項目促投資、挖潛力促消費,疏梗阻補短板,暢通經濟循環,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7.1%,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9.4%,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增長17.4%……
2022年上半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國多措并舉,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績。
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由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現實邏輯決定的。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進入新發展階段明確了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貫徹新發展理念明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指導原則,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確了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總書記強調,“我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和超大市場規模的社會主義國家,在邁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必然要承受其他國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種壓力和嚴峻挑戰”,“只有立足自身,把國內大循環暢通起來,努力煉就百毒不侵、金剛不壞之身,才能任由國際風云變幻,始終充滿朝氣生存和發展下去”,“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們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不被遲滯甚至中斷”。
在《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必然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黨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準確把握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構想,并從“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把握發展主動權的先手棋,不是被迫之舉和權宜之計”、“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全國統一大市場基礎上的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環”等3個層面,對構建新發展格局進行全面分析和闡釋。總書記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特別是基于我國比較優勢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從根本上說,“是適應我國發展新階段要求、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操其要于上”,加強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也要“分其詳于下”,把握工作著力點。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主要從6個方面對如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確要求:
“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這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增強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的重要基礎。市場資源是我國的巨大優勢,必須不斷鞏固和增強這個優勢,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雄厚支撐。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推進深層次改革和強化政策引導,著力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以滿足國內需求為基本立足點,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加強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夯實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基礎。
“加快科技自立自強”。這是確保國內大循環暢通、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新優勢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要把這個問題放在能不能生存和發展的高度加以認識,全面加強對科技創新的部署,更好發揮科技的支撐作用。總書記要求,要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為科學家和留學生回國從事研究開發、學習、工作和生活提供良好環境和服務保障,讓他們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為國效力。
近年來,以植保無人機為代表的智能化機械在農業生產中大顯身手,推動農業生產更加高效安全。圖為2022年8月1日,中國制造的大疆農業植保無人機在泰國黎逸府噴灑農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王騰/攝
“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這是穩固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增強在國際大循環中帶動能力的迫切需要。制造業是我國經濟命脈所系,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我國完備的制造業體系發揮了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再次證明制造業對國家特別是大國發展和安全的重要意義”。總書記要求,要把增強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著力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對重點行業產業鏈供應鏈進行系統梳理,加快補齊短板,逐步在關系國家安全的領域和節點實現自主可控;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企業根植性,促進產業在國內有序轉移,即使向外轉移也要想方設法把產業鏈關鍵環節留在國內。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城鄉經濟循環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方面,也是確保國內國際兩個循環比例關系健康的關鍵因素。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大頭重頭在“三農”,基礎和潛力也在“三農”。總書記要求,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堅持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總書記特別強調,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是“三農”工作頭等大事,要“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為進一步激發消費需求、鼓勵夜間經濟發展,2022年7月15日晚,“2022北京消費季·夜京城”活動啟動。圖為7月16日,游客在前門大柵欄商業街游覽。 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攝
“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這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關鍵聯結點。我們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適應人民群眾需求變化,努力辦好各項民生事業,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是社會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總書記指出,“優化分配結構,發展壯大中等收入群體,有利于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一個關鍵環節”。總書記要求,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切實保障勞動者待遇和權益,不斷壯大中等收入群體;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牢牢守住安全發展這條底線”。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題中應有之義。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統籌發展和安全,對在復雜環境下更好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一系列戰略部署。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把握好開放和安全的關系,織密織牢開放安全網,增強在對外開放環境中動態維護國家安全的本領;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擺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促進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根本政治保證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關鍵在黨。
新時代新征程,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階段、新的戰略要求、新的戰略環境,需要應對的風險和挑戰、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比以往更加錯綜復雜。形勢越是復雜、任務越是艱巨,越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有效落實,做到令行禁止”,要求把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落實到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各方面,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牢牢掌握戰略主動權。“謀先事則昌,事先謀則亡。”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樣的大變局不是一時一事、一域一國之變,是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強調“能否應對好這一大變局,關鍵要看我們是否有識變之智、應變之方、求變之勇”。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于世界大變局中開辟我國發展新局,十分重要的一點是要善于從戰略上看問題、想問題。戰略上判斷得準確,戰略上謀劃得科學,戰略上贏得主動,黨和人民事業就大有希望。總書記強調,“要強化戰略思維,保持戰略定力,把謀事和謀勢、謀當下和謀未來統一起來,因應情勢發展變化,及時調整戰略策略,加強對中遠期的戰略謀劃,牢牢掌握戰略主動權”。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黨和國家最深厚的根基。小康夢、強國夢、中國夢,歸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夢”。中國共產黨的一切奮斗都是為人民謀幸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的血肉聯系;堅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弘揚實事求是的作風,真抓實干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持續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
抓好高素質干部隊伍建設。“育才造士,為國之本。”正確的政治路線要靠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證。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有一支政治過硬、具備領導現代化建設能力的干部隊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總結和學習運用中國共產黨百年寶貴經驗,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堅持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斗;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加強干部教育培養特別是年輕干部培養,提高各級領導班子和干部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總書記特別強調,“要加強對敢擔當、善作為干部的激勵保護,以正確用人導向引領干事創業導向,讓那些想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有更好用武之地”。
高度重視防范化解各種重大風險。“于安思危,于治憂亂。”我們黨誕生于內憂外患之中,始終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風險意識。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全黨要高度重視和切實防范化解各種重大風險,指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認識和有力應對一些重大風險挑戰”。10年來,我國遭遇的風險挑戰風高浪急,有時甚至是驚濤駭浪,各種風險挑戰接踵而至,其復雜性嚴峻性前所未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底線思維,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帶領全黨全國人民堅定信心、迎難而上,一仗接著一仗打,經受住了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總書記在這篇重要講話中再次強調,“要把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作為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不能有絲毫懈怠”,要毫不放松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奪取抗疫斗爭全面勝利;密切關注那些可能遲滯甚至中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重大風險,綜合研判、統籌謀劃、有力應對,“盡最大努力避免其發生”;對經濟社會各領域面臨的具體風險,要增強預見性和主動性,提前制定應對預案,“盡可能將其消除在萌芽狀態”。
永葆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能輕輕松松、一帆風順,必然要經歷一番艱苦的磨煉和斗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反復強調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并對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10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途命運的大是大非問題上旗幟鮮明,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堅定不移,在全面從嚴治黨上持之以恒,在維護國家核心利益上寸步不讓,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應變局、化危機、斗洪水、抗地震、戰疫情,披荊斬棘、攻堅克難,較真碰硬、堅決斗爭,取得了一場又一場偉大勝利,打開了事業發展新天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的趕考路上,面臨的風險和考驗只會越來越多,各種斗爭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的。總書記告誡全黨,“必須清醒認識前進道路上進行偉大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發揚斗爭精神,提高斗爭本領”,強調“既要敢于斗爭,勇于碰硬,又要善于斗爭,講究斗爭藝術和策略”。要求用好統一戰線這個法寶,團結大多數,搞好大聯合;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善于利用多邊機制,更好利用國際體系的力量遏制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做好宣傳特別是外宣工作,樹立和平發展的負責任大國形象,最廣泛地爭取國際社會對我們的理解和支持。
“最根本的是要把我們自己的事情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團結奮斗,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必將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嶄新篇章、創造無愧于偉大時代的更大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