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二)
種好京津冀協同發展“試驗田”
《求是》雜志記者 梁佩韻
距北京東南方向140公里外的渤海灣畔,有一片充滿希望的田野。600多年前,這里是靜謐的北塘漁村;今天,這里是京津兩地攜手共建的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在這片探索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試驗田”上,一曲曲產業協作、自主創新的高質量發展樂章正在奏響。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座談會,將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廣袤的京津冀大地,激蕩起催人奮進的發展旋律。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宏偉藍圖正轉化為一個個生動實踐,重大國家戰略深刻改變著中國區域發展版圖。
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落子”,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于2016年正式揭牌。2019年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天津濱海—中關村協同創新展示中心,對在場的企業研發人員說:“高質量發展要靠創新,我們國家再往前發展也要靠自主創新。”總書記要求“深化科技園區體制機制創新,優化營商環境,吸引更多在京科技服務資源到園區投資或業務延伸,促進京津兩市真正實現優勢互補、強強聯合”。
“出生”于北京,成長在天津,卡雷爾機器人一天天“長大”,見證了京津冀協同發展之路越走越寬。“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是卡雷爾機器人能‘走’到天津的一個橋梁。”卡雷爾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尹利說,卡雷爾在北京、天津的布局既滿足了公司對市場信息、高校技術資源的需求,又利用了天津制造業強市的政策優勢、區位優勢、人才優勢,降低了運行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優勢互補、強強聯合,更多企業的目光投向這片沃土。短短幾年,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吸引企業4000余家,累計注冊資本金1806億元。實現遠程控制的5G工業機器人、武漢“火神山”使用的網數集群對講機系統、白天黑夜天南地北“自主飛”的混合翼無人機……園區創新“火花”持續迸發,創新產品和技術不斷涌現。
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
“怎么能使中國人的創新積極性調動起來?”在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問題并強調指出,黨和政府都在研究各種政策,創造良好氛圍,營造優質環境。我們要繼續做下去,讓有創新夢想的人能夠心無旁騖、有信心又有激情地投入到創新事業中,中國的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就一定能夠實現。
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著力打通產業鏈堵點、完善配套功能,用心培土、靜待花開。
“非常慶幸自己作出落戶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的決定”,天津聯匯智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趙福海感慨地說。他感到園區最給力的支持是提供的知識產權保護服務。園區內的中國(濱海新區)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成立專班,幫助公司在4個月內就取得了新產品專利,極大提高了產品上新速度。趙福海說:“按照以往申請發明專利的時間來看,一款戰略產品至少需要3年才能獲得發明專利,而在競爭激烈的高科技行業,3年時間產品的生命力就沒有了,園區為我們在科技領域競爭提供了巨大支撐。”
圖為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一景。 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供圖
為了讓創新者敢于創新、樂于創新,天津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搭建起集創新創業、市場、金融、技術、人才、校企合作、國際互通于一體的企業服務平臺,幫“拓荒者”拓路,為“落戶者”解憂。廣大創新創業者在這塊“試驗田”里安心耕耘、追逐夢想,結出了創新發展的累累碩果。
“努力使京津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在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大部署。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天津提出集中力量實施推動高質量發展“十項行動”,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行動”。天津把高質量發展放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中去定位去謀劃去推進,在對接、協同、改革、聯動、聯通上求突破,全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向更大空間、更深層次拓展。
“我們要按照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天津的重大部署,努力在協同發展、創新發展上作出更大貢獻。我們的目標是到2035年,將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全面建成京津冀全面創新改革的引領區、吸引聚集全球創新資源的高地、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的示范區。”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辦公室主任陳強對園區發展信心滿滿。
渤海之濱、海河兩岸,東風吹拂、春潮涌動,以奮斗為筆,以創新為墨,一幅協同發展的生動畫卷正在徐徐鋪展。
記者手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京津冀作為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三大重要動力源之一,擁有數量眾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創新基礎扎實、實力雄厚,要強化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試驗田”,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牢記總書記囑托,將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主責主業,深化體制機制創新,持續構建特色創新生態,不斷增強園區核心競爭力,努力成為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太行深處 “振興”花開
《求是》雜志記者 陳有勇
太行深處,山花爛漫,碧水潺潺。走進河北省阜平縣駱駝灣村,一座座太行民居依坡而建,層層疊疊,鱗次櫛比,寬敞平坦的水泥路四通八達。“我們過上了好日子”8個紅色大字在朝陽下閃閃發光。
駱駝灣村和鄰近的顧家臺村地處太行山深處,土地貧瘠、交通閉塞,曾是阜平縣的特困村。2012年底,駱駝灣村貧困戶189戶447人,貧困發生率79.4%;顧家臺村貧困戶110戶270人,貧困發生率75%。“那時候住的是土坯房,窗戶都是用紙糊的,到處透風”,“十多年沒有新媳婦嫁進來”……一位村民回憶說。
2012年12月29日,黨的十八大后僅40多天,習近平總書記就來到老區、山區、貧困地區三區合一的阜平縣,頂風踏雪走進龍泉關鎮駱駝灣村、顧家臺村這兩個特困村。在這里,習近平總書記訪真貧、謀脫貧,向全黨全國發出了脫貧攻堅的動員令。
十多年過去了,曾經的兩個特困村已今非昔比:從僅有一條年久破損的硬化路,到雙向6車道的國道公路連接線、旅游公路標準的通村路;從破舊低矮的土坯房,到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的新民居;從在貧瘠土地上靠天吃飯,到發展新產業、端牢鄉村旅游“新飯碗”……駱駝灣村、顧家臺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由2012年底的950元、980元增長到2022年底的20057元、21117元。駱駝灣村、顧家臺村于2017年雙雙脫貧,兩村的生態環境優美、文化生活豐富,鄉親們的精神面貌自信昂揚。
脫貧攻堅結出累累碩果,鄉村振興漸開燦爛新花。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駱駝灣村、顧家臺村依托好山好水,一起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兩個村旅游資源共享、融合發展,不斷開發新項目、拓展新業態,把旅游康養產業做大做強,村民們吃上了旅游飯。駱駝灣村打造具有太行民居特色的民宿78套,2022年接待游客共計45萬人次,實現村集體收入106萬元。村里還提出了發展“時代紅 生態綠”主題旅游產業,“時代紅”反映的是脫貧致富的山鄉巨變,“生態綠”則是親近自然的休閑康養。
駱駝灣村、顧家臺村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駱駝灣村以“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戶”等方式發展起食用菌和高山林果等產業,有效拓展村民增收渠道。顧家臺村則充分利用閑置土地資源,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綠色產業,2022年實現村集體收入97萬元。“下一步,顧家臺村將在旅游、林果、食用菌、箱包加工等4大富民產業的基礎上,打造油用牡丹種植基地,擴大種植規模,形成集觀賞、油用、藥用、飲用為一體的產業體系。同時與種植產業、旅游產業相結合,打造親子樂園項目。”村黨支部書記顧錦成介紹道。
人才是鄉村振興中最關鍵、最活躍的因素,鄉村振興的各方面都需要有人來實施,更需要人才來創新發展。
圖為駱駝灣村新貌。 新華社發 李玉亮/攝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伴隨著家鄉的巨變,村里的年輕人也紛紛鳳鳥歸巢。在顧家臺村,先后有38名年輕人從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大城市回村創業就業。一位在北京打工的“90后”,回村后與幾個小伙伴合伙辦起“啤酒花園”;一位從天津打工歸來的“90后”,選擇經營鄉村民宿;幾個同村的年輕“網紅”,在網上售賣本地農產品……這群充滿朝氣的年輕人,為村子發展注入新活力。
駱駝灣村年輕人回鄉創業的故事同樣精彩。駱駝灣村留守村民的平均年齡曾一度達到60多歲,村里除了逢年過節,幾乎看不到多少人,“有時找個說話的人都難”。如今,年輕村民回鄉經營民宿,生意越做越好,旺季時更是忙得腳不沾地,他們笑稱這是“幸福奮斗忙”……這片紅色土地上躍動著越來越多青春的身影。
鄉村人氣日旺的背后,是省市縣鄉各級黨委政府的幫扶支持,是村黨支部作用的發揮。2015年,駱駝灣村啟動住房改造提升計劃。一開始,村民的反應并不積極。“干部干部,就得先干一步。”駱駝灣村黨支部決定由黨員干部帶動家人率先改造。通自來水、安裝地暖,還有獨立衛生間和廚房……不到一年,第一批新房改造完成,村民紛紛前來參觀。看得見、摸得著的新生活就在眼前,不少村民有了信心,紛紛主動提出進行住房改造。完成住房改造提升,道路、綠化等公共設施也及時跟上,生活環境一步步好起來。
“以前我們經常挨家挨戶做溝通、講政策,如今看到鄉親們過上了好日子,心里特別高興!”駱駝灣村黨支部書記顧瑞利內心充滿自豪。
駱駝灣村、顧家臺村景美人和業正旺,發展的路子暢通了,村民們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
記者手記:
山鄉巨變,太行見證。習近平總書記“盡快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的殷切囑托,在駱駝灣村、顧家臺村已變為生動現實。當前,駱駝灣村、顧家臺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特色農產品等富民產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牡丹社區的幸福生活
《求是》雜志記者 孫煜華 遼寧日報記者 宋東澤
牡丹社區位于沈陽市皇姑區三臺子街道,始建于1983年,居住著3000多戶居民,是典型的老舊小區。近年來,經過改造,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基層治理示范社區。
“過去是臟亂差,現在既安全又整潔,住在這里,感到幸福、知足、高興。”“路平了,燈亮了,各項設施完善了,休閑健身設施也建起來了,小區‘顏值’高了,大家伙兒的心里也亮堂了。”社區居民的七嘴八舌,道出這個老舊小區的“新模樣”,打心眼里流露出幸福感。
變化,源于思想的力量。
2022年8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考察,飽含深情的話語,激勵牡丹社區牢記黨的宗旨,加強和改進社區工作。
“老舊小區改造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工作。基礎設施要齊全、安全,水、電、氣、暖等要改造好,讓大家住著夏天涼爽、冬天溫暖,要確保安全,決不能發生安全事故。”
“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人們越來越長壽了。要抓好老齡事業、老齡產業,有條件的地方要加強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積極開展養老服務。”
“隨著時代發展,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不斷發展,我們就是要不斷滿足大家的合理需求。”
“我們黨是為人民服務、為人民造福的黨。把老百姓關心的事一件件辦好,是共產黨人的共同心愿。社區黨組織要牢記黨的宗旨,加強和改進社區工作,要讓老百姓體會到,中國共產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始終在人民身邊。”
……
牡丹社區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探索“黨建+志愿服務”模式,將基層黨建和志愿服務相結合,構筑同心服務聯合體。社區黨委根據社區自管黨員、志愿者的專業特長、興趣愛好和服務意愿,分類組建了各具特色的8支黨員志愿服務隊,涵蓋助老便民、理論宣講、衛生保健、普法宣傳等多項志愿服務,同時定期更新志愿服務內容,開展各類公益活動,讓志愿服務更加精細化。
在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墻上展板展示著政府購買居家上門服務內容和補貼標準:
理發,每次按0.5小時結算;助浴,每次按2小時結算;室內清潔,每次按1.5小時結算……其中,重度失能老年人每月可免費享受服務時長45小時;中度和輕度失能老年人每月可免費享受服務時長30小時;80周歲以上老年人以及計劃生育特殊家庭中的70周歲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給予3小時免費居家養老服務。
走進社區老年餐廳,香氣撲鼻而來:京醬肉絲、菠菜雞蛋、麻醬拌拉皮、米飯、花卷、油餅、蛋花湯,等等。老人們花很少的錢就能享受美味豐盛的午餐。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牡丹社區時,曾來到這里。
“我來看看,大家都吃些什么菜。”總書記笑著同大家打招呼。
“很豐盛啊!這要是市場價,可不便宜吧?”總書記問。
“60歲以上一頓10塊,80歲以上8塊。”“在家哪能吃這么多花樣,方便實惠。”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幸福洋溢在臉上。
“確實是方便了,你們辦得不錯,這是一個方向。”
圖為2023年4月,牡丹社區“幸福教育課堂”民族舞開課,舞出健康好生活。 牡丹社區供圖
樸素話語,情深義重。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針對老年人多的小區,服務要到位,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盡量把這些事情辦好。
很快,牡丹社區就引入第三方機構,推出適合老年人的少油、少糖、少鹽、口感軟糯的菜品,很受老年人的歡迎。目前,社區建設了“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配備養老食堂、老年活動室、助浴室、日間照料室等功能房間,為老人提供專業的一體化居家養老服務,社區還與醫院密切合作,進一步完善“大病在三級醫院、小病在社區、康復護理治療在二級醫院”的醫養體系建設,不斷擦亮“品質養老”民生品牌。
“一老一幼”系民心,一枝一葉總關情。
“孩子們現在都是寶,要加強對下一代的養育、培養,確保身心健康。”
牡丹社區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以送教育、辦課堂為主要內容,通過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課業輔導、文體活動等志愿服務,用愛和陪伴為青少年打造“第二課堂”。在社區群眾活動中心二樓大廳,孩子們正操作航空模擬飛行設備,控制飛機完成一個又一個技術動作。大廳里的孩子,每人都在操作一臺設備。“我很喜歡航模課程,最近學會了操作新機型,有空就來練。”有孩子高興地說。
“我們邀請大學教授、中小學老師和志愿者來為孩子們免費講課,社區3到12歲的孩子都能報名。如今已開設20多門課程,累計有近萬人次上課。”牡丹社區黨委書記王暉自豪地說,“我們還拿了‘全國科教進社區先進單位’、‘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培訓基地’等榮譽稱號呢!”
記者手記:
千頭萬緒的事,歸根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群眾、深入基層,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牡丹社區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讓社區居民生活得幸福、知足、高興,真切體會到了黨始終在人民身邊。
在江海門戶繪就“青綠江山圖”
《求是》雜志記者 孫洋洋
初夏時節,江風習習。走在江蘇南通五山及沿江地區的江堤步道上,一邊是江面遼闊、煙波浩渺,一邊是青山林立、蔥蘢疊翠,仿若徜徉在“山畔嬉江水、江上攬五山”的青綠江山圖中。
南通,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素有“江海門戶”之稱,是長江在江蘇奔流入海的最后一道生態屏障。五山及沿江地區,是主城區南部臨江而立的狼山、軍山、劍山、黃泥山、馬鞍山及周邊長江岸線腹地,擁有14公里“黃金岸線”,是長江南通段重要的生態涵養區和城市發展的重要水源地。
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蘇,第一站就來到南通五山地區濱江片區,在沿江步行察看濱江生態環境時對大家說,40多年前我來過五山地區,對這里壯闊江面的印象特別深刻。這次來,看到經過治理,曾經臟亂差的環境發生了滄桑巨變,成為人們流連忘返的濱江生態公園。
“我們對總書記說的‘滄桑巨變’深有感觸。”南通狼山旅游度假區管理辦公室旅游工作局局長胡志剛說,“拿修復后的濱江花海來說,過去是中國最大的硫黃散裝碼頭,當時‘江風一吹,黃塵漫天’。”
很難想象,這段沿江“黃金岸線”曾是南通的“生態傷疤”,沿岸港口作業粗放,散貨碼頭設施陳舊,“化工圍江”問題突出,因工業集聚帶來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之困難以破解,可謂是典型的“濱江不見江,近水不親水”。
2016年底,南通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戰略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五山及沿江地區生態修復保護為切入口,用“進與退”的辯證法統籌推進“產業退、港口移、城市進、生態保”,吹響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前進號角。
退,則壯士斷腕、革故除弊。船舶污染、非法碼頭和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等20多項專項整治行動先后實施;203家“散亂污”企業陸續關停;162條(戶)“小雜船”逐步清理;危化品碼頭、硫黃碼頭、集裝箱碼頭全部退出;6.5萬平方米的河道周邊各類違建全部拆除;5處污水直排口予以封堵;退出12公里沿江岸線的港口貨運功能……“還江于民、還岸于民、還景于民”的“生態革命”扎實推進。
進,則思變求進、興利鼎新。開展補植復綠,新增森林面積約6平方公里,于2018年成功獲批“江蘇南通狼山國家森林公園”;用足“繡花”功夫,培育“四季斑斕”的濱江花海,打造“一路一景”的景觀道路;嵌入文旅功能,布置五山自然科普館、軍山氣象臺、趙繪沈繡之樓等主題展館,新建改建旅行驛站11處,形成觀光車、游船、共享單車互聯互通的特色交通網,舉辦長三角輪滑馬拉松、濱江啤酒節、文旅嘉年華等活動120多場次……“再現江海風韻,扮靚城市名片”的“騰籠換鳳”生動上演。
“生態好不好,江豚說了算,這可是長江生態的‘晴雨表’哩。”專程到此處“打卡”的高女士指著相機里江豚的照片笑意吟吟。
從百鳥遁跡到鳥浪蹁躚,從化工圍江到江豚流連,從無人問津到游人如織,從城市“后巷”到城市“客廳”,如今的五山及沿江地區已完成“綠色蛻變”,成為“面向長江、鳥語花香”的“南通封面”。
圖為2022年7月,江蘇省南通市五山地區濱江片區山水相依,草木蔥蘢,風光旖旎。 南通市委宣傳部供圖
江海奔流與日新,滄桑巨變閱不盡。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南通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五山及沿江地區生態修復為樣板,持續推進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努力構建可觀可感、活力迸發的水岸空間,將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秀美畫卷沿著江海岸線綿延鋪展。
連點成線,建設“觀江覽海”堤頂路。聚力貫通430公里江海堤岸,打造可車覽、可騎行、可漫步的生態廊道,因地制宜設置城鎮段、農村段、工礦企業段三種路段類型,按需布置驛站、觀景平臺等休憩設施,讓廣大市民群眾得以近水親水樂水。
織線成面,打造“五彩繽紛”生態帶。出臺《南通市沿江沿海生態景觀帶建設實施意見》,對沿江海約730平方公里進行整體規劃和聯動建設,立足“生態+”重點培育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型材料、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全力構建“生態景區、科技園區、創業校區、高尚社區”四位一體的發展模式,不斷優化景、產、鎮、村空間布局,使得大江大海風光帶、江海風貌城鎮帶、詩意田園鄉村帶、沿江科技創新帶、沿海高水平產業帶次第呈現。
以點帶面,打造“各具魅力”示范段。堅持岸線自然修復為主,建成啟東江海文化景觀大道、如皋龍游灣、海門東布洲公園、開發區洪港濱江生態濕地公園等十大生態特色示范段。同時,重點發展了一批具有江海特色的旅游項目,如漁舟逐水、蔬果采摘、漁村民宿等,推動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步提升。
青山頷首,大江作證。如今的南通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水和諧,在江海潮涌處乘勢而上,奏響了高質量發展的新樂章。
記者手記: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把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學合理規劃城市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處理好城市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既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江蘇省南通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發展思路,努力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作貢獻。
大涼山巨變
《求是》雜志記者 高天鼎 劉名美
“國旗國旗真美麗,金星金星照大地。我愿變朵小紅云,飛上藍天親親你。”能歌善舞的彝族小女孩吉好有果,至今仍能清晰地記得當年給習近平總書記演唱這首《國旗國旗真美麗》時的場景。
2018年2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乘車往返4個多小時,深入大涼山腹地的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三河村和火普村,走進彝族貧困群眾家中,看實情、問冷暖、聽心聲,同當地干部群眾共商精準脫貧之策。
“總書記到我們家里來,走進院子就問有沒有水、有沒有電。到屋里后,又問我們有沒有被子蓋、糧食夠吃不、穿衣暖和不。”回憶起5年多前的場景,三河村村民、吉好有果的父親吉好也求難掩激動,“總書記對我們一家人說,‘我一直牽掛著彝族群眾,看著你們生活一天一天好起來,很高興,希望孩子們都能過上幸福生活。’聽了總書記的話,心里亮堂堂的”。
在三河村,習近平總書記為脫貧攻堅指明方向——繼續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力度,因地制宜發展種植養殖業,加強實用技術、職業技能培訓……“最重要的,教育必須跟上,決不能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三河村干部群眾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挪窮窩、興產業、樹新風”,啃下了深度貧困“硬骨頭”,同全國人民一道邁進了新生活。2020年,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52戶816人全部脫貧。2021年,三河村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
初夏時節,記者來到三河村的易地搬遷安置點,一排排彝族特色的新房錯落有致,新修的柏油馬路直通村民家門口。吉好也求家的老房子,是用泥土堆砌的土坯房,低矮還沒有窗戶。如今,他的新房有100平方米,磚混結構,寬敞明亮。他還利用一間屋子開起了便民超市。“現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一年比一年幸福了,盼望總書記再來我們村看一看!”吉好也求告訴記者。
距三河村不遠的火普村,在彝語里是“山峰之巔”的意思,平均海拔2700米。這是一個易地扶貧搬遷的新村。
在火普村,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村民吉地爾子家里,察看住房功能布局,了解一家人生產生活情況。“總書記看得特別仔細,問的都是家常,感覺就像自家的吉莫吉西(彝語:親戚)來了一樣。”回憶起總書記來時的情景,吉地爾子十分動情。
“這幾年,村里發展起大棚蔬菜。我家流轉了4畝土地,每年有4000元的土地流轉費。我還是村里的水利管理員和保潔員,每年有12000多元收入。”干凈整潔的廚房里,吉地爾子指著掛滿大半個房間的臘肉說:“正是黨的政策好,我們才過上好日子。我要繼續加油干,把日子過得更紅火!”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搬遷安置要同發展產業、安排就業緊密結合,讓搬遷群眾能住下、可就業、可發展。”吉地爾子家的變化,是火普村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火普村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大涼山腹地的阿土列爾村,位于海拔1400多米的懸崖之上。絕壁上的藤梯曾是村民與外界的唯一通道,“懸崖村”也因此得名。
上圖為搬遷群眾在沐恩邸社區廣場合影;左下圖為火普村全貌;右下圖為三河村易地搬遷安置點新貌(拼版圖片)。 昭覺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非常關心“懸崖村”,“看到村民和孩子們常年在懸崖上爬藤條,上山下山安全得不到保證,看了以后心情還是很沉重的,也很揪心。前不久又看到材料說當地已經建了新的鐵梯,這樣心里又感覺到松了一下”。
6年多時間過去了,曾讓總書記揪心的“懸崖村”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2020年,“懸崖村”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搬入昭覺縣城附近的安置點,住進了樓房,開始了幸福的新生活。沐恩邸社區是“懸崖村”村民搬遷后聚居最多的社區。沐恩邸意思是“沐浴在黨恩下的府邸”,表達了群眾對黨和國家的感激之情。
“我們一直牢記總書記的殷切期望,大家齊心協力,改變我們的生活”,談起這些年的變化,當年的“懸崖村”第一書記、如今擔任古里鎮鎮長的帕查有格非常高興,“總書記的牽掛和關懷,就是我們最大的動力。今后我們會更加努力,向著鄉村振興再邁上一個新臺階”。
2020年,曾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的涼山州全面脫貧。如今,在大涼山的路邊、村口,“脫貧攻堅瓦吉瓦(彝語:好得很)”、“習總書記卡莎莎(彝語:謝謝)”的標語隨處可見。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聲音愈發響亮!涼山州委書記虞平告訴記者:“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關懷,涼山州各族干部群眾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踔厲奮發、感恩前行,滿懷信心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
記者手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搞社會主義,就是要讓各族人民都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作為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大涼山在新時代“一步跨千年”,從絕對貧困邁入全面小康生活。滄桑巨變,感恩奮進,大涼山兒女正在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上,追求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