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窥国产亚洲女爱视频在线,久久免费小视频黄色网站,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不卡顿,亚洲精品A∨在线国自产拍

準確把握新征程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的重大關系

來源:《求是》2023/22 作者:生態環境部 2023-11-16 08:24:17

準確把握新征程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的重大關系

生態環境部

  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7月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總結新時代10年的實踐經驗,分析當前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正確處理幾個重大關系,即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系、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的關系、“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化和拓展了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新創造、新發展、新成果的重要內容。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謀劃和推進新征程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動局部和全局相協調、治標和治本相貫通、當前和長遠相結合,譜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推動美麗中國目標一步步變為現實。

  一、處理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通過高水平保護,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著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持續增強發展的潛力和后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綠色成為普遍形態的發展。高水平保護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黨的二十大提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高水平保護可以為高質量發展把好關、守好底線,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轉型升級,倒逼實現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高水平保護的支撐作用更加明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在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中,不斷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現由實踐探索到科學理論指導的重大轉變。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們把綠色發展要求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10年來,我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超過6%的經濟增長,能耗強度累計下降26.4%,是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和清潔發電體系,煤炭占能源消費比重下降至56.2%,清潔能源消費比重增長到25.9%。可再生能源裝機占全國發電總裝機的47.3%,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都穩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8年居世界第一,綠色日益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2023年10月12日,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累計發電量突破1000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準煤約3007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8240萬噸,源源不斷的清潔電能輸送至江蘇、浙江等地,保障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和民生用電需求。圖為2023年10月12日拍攝的白鶴灘水電站(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 閆科任/攝

  同時也要看到,當前我國綠色發展水平整體還不夠高、基礎還比較薄弱,能源需求仍將保持剛性增長,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的狀況一時難以徹底改變,盲目上馬“兩高一低”項目的現象仍然存在。新征程上,要處理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綠色低碳轉型中推動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強生態環境源頭預防,全面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科學指導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嚴格生態環境準入管理,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加快產業綠色轉型升級,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促進環保產業和環境服務業健康發展,深入推進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大力培育綠色經濟增長點,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二、處理好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系統觀念,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對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采取有力措施,同時,要強化目標協同、多污染物控制協同、部門協同、區域協同、政策協同,不斷增強各項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處理好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系,既是系統觀念在生態文明建設具體實踐中的深化運用,也是重點突破、全面推進工作思路的具體體現。生態環境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環境要素的復雜性、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單元的連續性、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決定了生態環境保護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協同治理,既要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工作提升,又要注重統籌兼顧、協同推進。這就要求我們在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采取有力措施治理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同時做足統籌協調的大文章,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從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入手,注重點面結合、標本兼治,實現由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的重大轉變。以猛藥祛疴、重典治亂的堅強決心和有力舉措,堅決查處一批破壞生態環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決一批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集中力量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有效遏制了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10年來,全國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歷史性達到29微克每立方米,重點城市年均濃度累計下降57%、重污染天數下降93%,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6.5%,成為全球大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全國地表水優良水體比例達到87.9%,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全國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提高17.6個百分點。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如期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目標,人民群眾感受最直接最真切,國際社會也普遍認可。

  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污染物和碳排放總量仍居高位,環保歷史欠賬尚未還清,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新征程上,要處理好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系,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污染防治在重點區域、重要領域、關鍵指標上實現新突破。加大對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集中解決力度,以細顆粒物控制為主攻方向,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污染協同治理,統籌推進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強化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加強固體廢物綜合治理和新污染物治理,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努力實現生態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共贏。

  三、處理好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因地因時制宜、分區分類施策,努力找到生態保護修復的最佳解決方案。處理好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是遵循自然規律、積極有效開展生態保護修復的實踐要求。自然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生命軀體,具有自我調節、自我凈化、自我恢復的能力。治愈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首先要尊重自然和順應自然,給大自然休養生息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同時,自然恢復也存在局限和極限,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采取科學合理的人工修復措施,加快生態系統恢復進程。

  近年來,北京市水務局密云水庫管理部門大力開展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和生態環境治理,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精細化管理工作,提高庫區生物多樣性豐富度,為動植物提供了優質的生存環境,也提升了密云水庫的生態環境和水質。圖為2022年11月15日,天鵝在密云水庫流域的清水河內棲息覓食。 新華社記者 李欣/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強化生態保護監管舉措,筑牢祖國生態安全屏障。10年來,累計完成防沙治沙2.78億畝、種草改良6億畝,在世界上率先實現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實施50余項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自然保護地和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分別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8%和30%以上。累計造林10.2億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4.02%,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設立首批5個國家公園,建成首個國家植物園、種質資源庫。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野外種群數量穩中有升。

  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生態系統脆弱,生態系統質量總體水平仍較低,嚴重生態破壞問題仍時有發生,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新征程上,要處理好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持之以恒推進生態建設,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推進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健全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切實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監管,強化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督察執法,加大生態破壞問題監督和查處力度,開展生態保護修復成效評估,堅決杜絕生態修復中的形式主義。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積極引領推動“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落地實施。深入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創建,不斷拓寬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

  四、處理好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始終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保持常態化外部壓力,同時要激發起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處理好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的關系,體現了外因與內因辯證統一、相互聯系、互相轉化的要求。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發揮這一公共產品的最大效用,防止過度索取、肆意破壞。既要不斷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強力督察、嚴格執法、嚴肅問責,讓制度成為不可觸碰的高壓線,又要不斷創新體制機制,真正讓保護者、貢獻者得到實惠,推動人人動手、人人盡責,讓保護生態環境成為各責任主體的自覺行動。

  2023年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各地開展活動提高人們生態文明意識,增強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圖為全國生態日當天,護林員和志愿者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排調鎮宰宿村巡查山林。 新華社發 楊武魁/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轉變觀念、壓實責任,不斷增強全黨全社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主動性,實現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的重大轉變。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體系,制修訂相關法律行政法規30余部,形成“1+N+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體系。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制定幾十項改革方案,生態文明“四梁八柱”性質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制度、排污許可制度、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等制度。較真碰硬開展兩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成為推動地方黨委和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硬招實招。

  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仍有待健全,有的地方生態環境監管流于表面、監管不到位,有的企業法律意識淡薄,存在不正常運行污染治理設施、超標排放、監測數據造假等問題。新征程上,要處理好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的關系,打好法治、市場、科技、政策“組合拳”,加快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繼續發揮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利劍作用,把嚴的基調和問題導向貫穿始終,進一步壓緊壓實各級黨委和政府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持續推進重點領域法律法規制修訂,建立健全和嚴格執行生態環境法規制度,強化執法監管,保持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高壓態勢。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深化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實施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重大行動,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提高生態環境監管效能。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強化綠色財稅金融政策,讓經營主體在保護生態環境中獲得合理回報。大力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培育生態文化,讓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成風化俗,使美麗中國建設成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

  五、處理好“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承諾的“雙碳”目標是確定不移的,但達到這一目標的路徑和方式、節奏和力度則應該而且必須由我們自己作主,決不受他人左右。處理好“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體現了穩與進的有機統一,強調我們承諾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和任務確定無疑、態度和決心毫不動搖、行動和策略積極穩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我們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也是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形成綠色低碳產業競爭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這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做。同時,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等不得也急不得,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必須立足實際國情,堅持先立后破、穩中求進、逐步實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的原則,建立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推動地方和相關行業開展碳達峰行動。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啟動和穩定運行全球最大的碳市場,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5億噸。10年來,我國碳排放強度累計下降超過35%,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態勢。2020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額完成第一階段國家自主貢獻承諾。我們緊跟時代、放眼世界,承擔大國責任、展現大國擔當,深度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推動《巴黎協定》的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實現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

  同時也要看到,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實現的,而是要付出持續艱苦努力。當前,全球生態環境問題政治化趨勢增強,部分西方國家打“氣候牌”,出臺碳關稅等政策,向發展中國家轉嫁減排責任。新征程上,要處理好“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落實好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強化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開展多領域、多層次協同創新試點。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爭取戰略主動和于我有利的國際環境。

標簽 -
網站編輯 - 王慧  校對 - 高勝軍 喬雪 審校 - 何晨琛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973794